1937年冬,日本的军舰开到了南京长江口,几天后,南京陷落,大屠杀开始,而几乎就在同时,几艘美国油轮正从洛杉矶港出发,送去的是日本急需的石油、汽油、钢材和机器。
这边是屠刀挥舞,那边是船只装货,这,就是那个年代最荒诞的对比。
1937年到1941年,美国对日本的援助几乎没停过,石油、钢铁、机床、火药、飞机技术……你能想到的战争物资,日本几乎都能从美国买到。
美国人一边高喊“中立”,一边数着账本上的美金,按照当时美国国务院统计,日本军队用的石油,有80%来自美国;重型炮弹的钢材,70%是美国产废钢。
南京保卫战期间,日军装甲车上的履带有一大半是美钢打造的,扔到民房里的燃烧弹,里头灌的汽油是从加州来的。
1937年这一年,日本从美国买了550万吨石油,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日本全年石油进口的80%。
还买了1.68亿美元的军火、1.5亿日元的机床,战争刚开打,美国就已经是日本军火库的“影子老板”。
当时美国人怎么解释这种行为?一个词:生意,罗斯福政府嘴上说中立,心里却是“只要能赚钱,就别太管谁打谁”。
按照美国的中立法,他们不准向交战国出口军火,可法案留了个漏洞,谁能自己运就卖谁。
结果呢?日本有船能运,美国人照卖,中国这边没船,买了也带不回,就这样,中国成了“能看不能买”的客户。
1938年,日本财政紧张,谁来帮忙?美国。
美国银行联合给日本贷了1.25亿美元,背后是摩根、洛克菲勒、梅隆、福特这些老牌财团,贷款还不够,美国企业还主动送技术。
福特把装配线技术卖过去,梅隆搞飞机制造,杜邦直接把TNT炸药的配方给了日本企业。
后来日军在武汉、重庆投下的那些炸弹,很可能就是这条链子造出来的。
更讽刺的是,当时美国还在对中国搞“同情外交”。
蒋介石政府对外说“感谢美国人民支持”,可真相是,日本在背后用美国的机器、美国的汽油、美国的钢铁砸中国的城市。
美国这么干,不只是为了赚钱,他们还有算盘,拿日本去牵制苏联。
1936年,日本搞了个“六年作战计划”,说白了就是备战大规模战争,美国一听,来兴趣了:这不正好借刀杀人吗?于是,贷款批了,技术送了,还专门派人去给日本军官培训怎么打远程空袭。
1930年代,日本不少高级军官都去美国军事学院“进修”,回国后成了侵华战争的前线总指挥。
1939年,日本又开进了南方,占了广州、海南岛,一路打到越南边境,美国政客这时候有些着急了,苏联也开始紧张。
罗斯福政府开始酝酿对日制裁,但他们还是犹豫,真制裁,自己这边的军火厂怎么办?石油商怎么办?福特、杜邦这类公司都在说话:“要是真停了,那可是大损失。”
直到1940年,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美国才开始收紧,这回真的是“收紧”。
他们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禁止出口高辛烷值汽油和飞机零件,结果怎么样?逼急了日本。
日本高层开会得出结论:如果再拖下去,就得断油,到时候连练兵都难。
于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一夜之间从“旁观者”变成了参战国,可那时候中国人心里明白,美国已经晚了。
南京、徐州、长沙、武汉,多少人命已经换不回来,据统计,1937到1941年,中国战区大约200万军民死于战火,而日军大量使用的武器装备都带着“美国产”的标签。
美国政界后面有人反思过,比如时任国务卿史汀生曾说过:“如果我们在1937年就对日禁运石油,日军可能三个月内崩溃,南京也许不会沦陷。”这话说得很轻,但背后的代价是几百万条命。
战后美国开始反过来塑造“反法西斯”英雄形象,拍电影、写教材,说自己是正义的一方。
但历史不会忘记,在战争最残酷的时候,美国的油轮还在给日本加油,他们的飞机技术还在帮助日军越过长江,他们的资金还在撑着日本的战争经济。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年美国把日本作为“出口对象”来经营。
在大萧条背景下,美国急需市场,日本是当时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远比中国重要。
日本的进口占了美国总出口的将近8%,而中国不到3%,所以美国商人更愿意保住日本市场,哪怕是冒着让日本打得中国血流成河的代价。
有些美国历史学者曾在后来的研究中提到一个词:战争商人,他们说,从一战到二战,美国不少大财团根本不在意谁赢谁输,他们只关心一件事:谁能付得起钱,谁能开得出订单,在他们眼里,南京的百姓不是人命,是账单上的“附带损耗”。
有人说,珍珠港事件让美国“清醒”了,但中国人清楚地记得,那场清醒来得太迟。
而那些帮过日本造枪炮、造战机、造子弹的人,几乎没人承担历史责任。
这段历史没有在课本里写得太多,但它确实发生过。它就像一道刺眼的光,照出了战争背后真实的利益网。
泥丸函关
日本后来反而炸了大恩人的珍珠港,报应啊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