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江西泰和,一个13岁的小伙跟着红军走了,投奔在队伍里的舅舅,家里留下

语林娱娱乐 2025-05-23 11:03:27

1930年,江西泰和,一个13岁的小伙跟着红军走了,投奔在队伍里的舅舅,家里留下了一个刚结婚不到一年的15岁的媳妇。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十三岁的易耀彩正跟着一队红军远远离开,他的步子迈得不快,老是忍不住回头看。那是个普普通通的村子,地里还残着今年的最后一茬红薯,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冬张罗柴禾。易耀彩这一走,留在家的,是自己刚成亲还不到一年的十五岁媳妇张凤娥。 那年头,结婚早是常事。张凤娥比易耀彩年长两岁,进门时才十来岁,已经学会了烧水做饭、照看公婆。结婚不到一年,丈夫要跟着红军闹革命,家里气氛低沉。母亲一边用毛巾擦着眼角,一边劝媳妇:“别难过,男子汉嘛,都是要闯天下的。”张凤娥只是默默在灶台边忙活,谁也不知道她心里有多慌。 其实,易耀彩不是一时冲动才走的。他家本来就清贫,父母常年帮地主种田,日子苦巴巴的。舅舅早些年就投奔了红军,这次部队过村,他特意来家里,把外甥带走。临走那天,院子里静悄悄,张凤娥拉着易耀彩的袖子,小声说:“路上小心点,别惦记家,家里有我。”少年愣愣点了头,转身走得很急,像是怕多看一眼就舍不得走了。 这一别,没有人想到竟然是二十多年。谁都说动荡年月,哪有多少团圆。 从此以后,张凤娥便是易家的顶梁柱。刚成年的姑娘,挑起了照顾公婆、操持家务的担子。她心里一直记得易耀彩临走时的承诺:“我会回来接你。”可日子实在难熬,家里没壮劳力,公婆又年纪大了,地里的收成都指着她一个人。 几年以后,村里传来消息,说红军去了更远的地方。随后是连绵不断的灾难。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闹大清洗,专抓红军家属。那一天,天还没亮,家里门被踹开。张凤娥和公婆藏进麦秸垛里才算逃过一劫,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见过丈夫的消息。 最难的时候,家里粮断炊绝。有人劝她再嫁,可她总说:“他还活着,等他回来。”有一年村里闹饥荒,她拿出嫁妆里唯一的银手镯,换了两升米糊口。公婆病倒了,她熬了几夜,把人送走后,独守着三间破瓦房。村里有好心人帮她,她也从不多说一句苦。 张凤娥常常坐在村头的大槐树下,眺望着山那头。她不识字,但会数日子。每到正月十五、清明、冬至,她都会把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烧上一壶茶,像是等一个随时会回家的亲人。时光久了,村里人都觉得这姑娘太傻。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易耀彩,已经从个毛头小子长成了部队里的骨干。他跟着舅舅一路北上,走过了无数个泥泞山路,饿过肚子,流过血。战友死在身边,他学会了不掉眼泪。最难时,他会摸出随身带着的半块旧手帕,那是张凤娥出嫁时娘家做的嫁妆,上面还绣着并蒂莲。 后来打大仗,走长征,经历了草地雪山的苦,没少想家。但他明白,活下去是唯一能回报家人的办法。每逢夜里营火堆边,别人说笑时,他总是默默发呆,不知道媳妇还在不在、过得怎么样。 战争把少年变成了男人。等到1938年,他已经成了团长。可他从不提私事,只在夜里一遍遍地对自己说:“家里还有人在等着我。” 1957年,世事变了模样。新中国成立,易耀彩已经是海军的少将。离开家乡二十多年后,他带着妻子范景阳,一路颠簸回到了泰和的老家。 那天进村的时候,乡亲们都出来看稀奇。有老人颤着声音喊:“彩娃子回来了!”人群里,一个穿旧蓝布褂的中年妇人站在槐树下,眼睛里满是泪花。那一瞬间,易耀彩像被什么东西击中,几乎站不稳。 张凤娥还活着,她没再嫁。白发已生,脸上多了皱纹,但声音还是那么温柔。她见到易耀彩,只是笑笑:“你回来了。”话很轻,却像捱过的那些年头一样重。她讲起这些年家里的变故,轻描淡写,把最难的日子说成一阵风。范景阳听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把带来的东西一件件送进屋里。 从那以后,每个月工资日,范景阳都会记得往江西寄钱。家里添了灯,屋里多了新被褥。张凤娥还是过着简朴日子,谁劝她换个活法,她总说:“我这样就挺好。” 易耀彩心里一直有愧。晚年时,他跟范景阳交代:“等我百年以后,骨灰一半留在青岛,一半葬回老家。”1990年他去世后,范景阳照办了。六年后,张凤娥走了,村里人为她和易耀彩在山坡上留了块并排的墓地。 现如今,泰和老家的村史室里,挂着几张黑白照片。一张是少年穿着军装的易耀彩,一张是身着白褂的范景阳,还有一张是蓝布衣裳的张凤娥。玻璃柜里摆着半块旧手帕和一张泛黄的汇款单。人们说,这是三个人一辈子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0 阅读:0
语林娱娱乐

语林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