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瑞典,是很多中国人眼中的“北欧范本”,环境优美,福利齐全,社会安稳。 可对于大多数真正尝试在那生活过一阵子的中国人来说,这地方的“好”,往往只停留在明信片和朋友圈里。 一旦深入到日常琐碎,体会的却多半是陌生、孤独与无力。为什么瑞典成了让中国人待不住的地方?下面用最实在的生活细节说给你听。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家的印象,是烟火气,是热闹,是楼下随时有人唠嗑,是家门口小超市亮着的灯。 但在瑞典,走进最热闹的斯德哥尔摩,也能感受到冷清和疏离。 先说气候。很多人没概念,瑞典的冬天到底有多长。南部的斯德哥尔摩,每年11月天就灰蒙蒙的,到来年四月才算过去。 冬天白天最多五六个小时,下午三点天就黑了。北部更夸张,有的地方冬天两个月见不到太阳。 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时间久了,精神和情绪都容易变得迟钝。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连续几个月几乎“没有白天”的日子。 冷,倒还是其次,更让中国人觉得难的是孤独。在中国,随便找个邻居就能聊天。可在瑞典,邻里之间很少互相打扰。 很多小区早上安静得像郊外,见了面也就是点头打个招呼,很少有多余的话。 中国人刚去时还习惯着“给邻居送点吃的”,但次数多了反倒让对方觉得尴尬。 有的华人说,“在这住久了,真能体会到什么叫‘无人在乎你是谁’”。 平时去超市买菜,几乎没人搭理。工作日去公司,同事也就公事公办,没人愿意主动多说。 公司偶尔有聚餐,大家一到饭点,基本各自为政,吃完就走。 即便是熟悉了的同事,私下也很难有交往,除非你语言非常流利、又能融入他们自己的圈子。否则,你很难从同事变成朋友。 瑞典的高福利在国内常常被提起。大家都说那里医疗、教育不用愁,生孩子还有补贴,退休之后老有所养。 但很多中国人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一切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 首先,高福利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上。以工资为例,一个月税前两万克朗(约合一万四五人民币)已经算得上不低的收入了。 但交完个人所得税、社保、各种杂费,实际到手也就一万出头。别以为到了北欧什么都不用花钱,实际生活成本相当高。 瑞典超市里,一根黄瓜合人民币十几块钱,一盒草莓三四十,鸡蛋、牛奶这些常见食品也要比国内贵上两三倍。 更不用说外出用餐,随便一家快餐店,一份汉堡套餐基本都在八九十克朗以上,合人民币七八十。点个外卖,送餐费都要二三十块。 再说住房。斯德哥尔摩市区租房极难,租一套四五十平米的小公寓,月租金合人民币一万起步,还经常不带家具。 华人租房通常要靠中介,手续繁琐,押金高,而且长期住房资格很难拿到。 生活便利性更不用多说。中国的便利店、外卖、夜市,早就融入每个人的日常。 但在瑞典,晚上六点以后,绝大多数商铺就关门了,超市只开到七八点。 想半夜出去买点热的,几乎不可能。外卖范围有限,价格高,选择也少。你想随时吃顿热乎的饺子,除了自己下厨别无他法。 有人说,瑞典不是有全民免费医疗么?没错,可你真正用上时,体验大不一样。感冒发烧先打电话预约,排队一周很正常。 急诊虽说全天开放,但分类很细,轻症患者常常要等六七个小时。牙疼去公立医院基本排不上号,只能去私立,补颗牙轻松花掉三四千。 孕妇产检、儿童疫苗,流程繁琐,表格全是瑞典语,不少华人只能自己翻字典、查资料,常常一项手续反复跑好几次。 也有人说,既然环境清净点,专心工作就好。 可等你真正走进瑞典的职场、学校,就会发现,难的远不止是语言。瑞典社会有着很强的“本地人圈层”,看似平等,实际圈子壁垒明显。 非欧盟移民找工作本身难度就大。瑞典虽然鼓励多元文化,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大多数更倾向本地人。 很多行业对语言要求极高,哪怕你的英语很好,瑞典语不过关,连普通服务业都进不去。 即便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你原有的学历和资格,大多需要重新认证。工程师、会计、医护,全部要考本地的职业证书,流程漫长,成本高。 在职场里,中国人习惯的是“多做多说、出成绩”。可瑞典同事并不喜欢有人太出头,会议上意见表达要讲究方式,否则很容易被认为“不合群”。 华人想在团队里往前一步,经常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人坦言:“你越想表现,越容易被边缘化。” 有不少华人留学生毕业后只能先做临时工或者体力活,比如超市理货、仓库搬运,哪怕在国内有很高的学历、丰富的经验。 遇到问题,想找人帮忙,往往也没人搭理你。当地社会的“个人主义”理念,让新移民很难快速融入。 瑞典人重视隐私、不爱麻烦别人,社交活动多是老朋友之间的小圈子。
可悲!可恨!这位美国前联合国官员:我出生在芝加哥,从小就被教育,要讨厌中国和
【15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