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40℃,蒙古人住毛毡帐篷为啥不冷?一开始我也纳闷,薄薄一层布能挡啥寒风?直到亲眼见过才明白玄机!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在北方草原,冬天常常低到零下四十度,有时候风比雪还冷。可蒙古人就在这天地间,一住就是千年,而且家家户户都是圆圆的毛毡帐篷。 外人头一回见,心里总会犯嘀咕:这小屋子外面就三四层布,能挡得住那股穿骨的寒风? 我也纳闷过,直到进了真正的蒙古包,才明白老一辈人的办法里有多少门道。 蒙古包在外头看着确实简单,但里面的讲究多着呢。包的骨架是柳木或松木,一根根细条,搭成圆形墙和伞骨样的顶。 蒙古话里叫“哈那”和“乌尼”。这些木头又轻又坚韧,遇到风还能弹一下,整个包像鼓一样,风越大越紧。 包的外皮绝不是单一层布,而是层层叠叠的羊毛毡。头一层紧贴木架的是里毡,干净柔软,直接和人接触。 中间两三层是最厚实的羊毛毡,有三指厚,每年秋天用新羊毛擀出来。 最后外面还要罩上防雨布或帆布。你仔细一摸,一套蒙古包的毡皮比家里三床被子还沉。 羊毛毡是关键。它不是像被子那种松软的棉花,而是纤维紧密交错的羊毛,里头本身带油脂,水汽和风根本钻不进去。 夏天挡雨,冬天挡风,晴天透气,阴天保温。就凭这一点,蒙古包比普通帐篷强了不止一倍。 蒙古包的圆形也不是随便弄的。草原上大风最多,圆包没有尖角, 不管风从哪边来,都被包身分流过去,风压分摊到每一寸墙体,不会哪块单独被吹垮。 天窗是个活盖,白天采光,夜里封死。门口必须朝东南,避开西北大风。当地老人常说:“草原风大,但风走圆路,绕着家走。” 再讲讲蒙古包里最要紧的火炉。进门正中间就是一个圆圆的铁炉子,烟筒一直通到包顶的天窗。炉火烧的什么? 很多人以为是木头,其实最常见的是牛粪。牛粪晒干后既结实又耐烧,不呛人没味道,火力还匀。这在树木稀少的大草原是最省事的燃料。 草原人一早上炉,火热得快,全包很快变暖。热气先在低矮的圆空间里打转,慢慢被厚厚的毡子困住,屋里温度迅速升高。 有时候外面雪花飞舞,包里竟然热得穿单衣。老人爱说:“只要炉火在,屋里就不会冷。” 包里地面也有说法。不是光秃秃的土地,而是铺着厚厚的地毡,有的还加上牛皮。人进门先脱鞋,赤脚踩在毡上,脚一热,身上就松快了。 蒙古人讲究“脚不冷,身不寒”,平常盖的被褥、坐的靠垫、穿的袍子全是自家剪的羊毛,晚上睡觉一层又一层裹着。 蒙古包没有死角,屋里坐哪儿都暖,冷空气根本钻不进来。包里空间小、门窗紧,只要炉火不停, 热量基本不会散掉。遇到寒潮大风天,只要把天窗和门帘扎紧,哪怕外头零下四十度,屋里照样安生。 蒙古包不是死房子,是跟着季节、草场一起动的“家”。春天牧民扎包在避风的洼地,夏天往高岗搬,图个凉快, 秋天平川上让牲畜长膘,冬天再搬到向阳坡取暖。这一整年,大伙家家户户都在找合适的“地儿”,包轻松拆、随时搭,三五个人半天就完事。 包里规矩也不少。老人和家长坐在包的西侧,地位最高,年轻人靠门,遇到风雪要赶紧出门加固包绳。 包绳多用马鬃或驼毛搓的,越用越结实,有的用几十年都不坏。 冬天最冷时,家家都会多盖几层毛毡,门帘也加厚。大雪下到半夜,只要炉火没灭,屋里人睡得都踏实。 蒙古包内基本没有金属、塑料,几乎全是木头、羊毛、牛皮等材料,全都可以随身带走、修补和替换。 有一年我在锡林郭勒住过一晚,记得外面风雪交加,夜里还起了“白毛风”。包里只点着一炉火,穿着单衣盖着毡子,照样能睡个安稳觉。 清晨起来推开门,外面冻得手指僵直,包里却像春天。这种体会,真是一辈子难忘。 蒙古包看着不起眼,却是几百年积攒下来的生存经验。 谁住谁知道,草原人不是靠蛮力抗寒,是靠顺应天时地利、用最简单材料,做出了最适合本地的家。 等你有机会亲自去一趟草原,钻进热气腾腾的蒙古包坐一坐,喝上一碗热奶茶,外头多冷都不怕了。 蒙古包是蒙古人草原生活智慧的结晶,严寒风雪也阻挡不住一家人的安稳日子。这种“薄布帐篷”的门道,只有进过、住过、感受过,才能真的明白。
大海的浪漫,不及你回眸一笑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