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毛泽东让红军东渡黄河,直接打到阎锡山的地盘,这一仗不光打得阎锡山措手不及,还让他明白过来,眼前这个“土八路”,不是简单的山里游击队。
阎锡山统治山西几十年,地盘经营得铁桶一样,可偏偏让红军在吕梁山区一插旗子就稳住脚跟,这一插,让两人的博弈正式开始,也让山西成了国共之间斗争最激烈的前线。
阎锡山原本是北洋时期的山西督军,后来自立为政,有点像山西的“土皇帝”,他最怕的是两头:一边是蒋介石想收他兵权,一边是日本人不停东侵,他一直在中间找平衡,不想得罪任何一方。
红军打进来,阎锡山第一反应是要硬扛,可毛泽东没按常理出牌,仗打赢了,毛泽东却突然撤兵,还让俘虏带了一封亲笔信回来,说的是“别打了,一块抗日”,阎锡山一下就愣住了。
红军那一波东征,说白了就是一场政治试水。毛泽东早就看准了山西的地形、民心,觉得这里可以经营,他没想着一口吃掉山西,而是先让阎锡山明白,自己不是来当对头的,是来联合抗日的。
这招缓兵之计一出,阎锡山反倒开始犹豫起来,他心里打鼓:蒋介石天天逼我交兵权,现在共产党来谈抗日,反而不像敌人。
毛泽东接着放出第二招,派彭雪枫冒着风险进了太原,开了个“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外面看是办公点,实际上是秘密电台的据点。这电台设在太原闹市,离阎锡山的官邸不到两公里。
彭雪枫天天发电报,有时候一天几封信发给毛泽东,有时候是把毛泽东写的信悄悄送到阎锡山那边。
毛泽东一共写了17封信,话都说得很软,“咱们要联合抗战”“不要内耗”,他还提前把《论持久战》的手稿送过去,希望影响阎锡山对战争的看法。
到1937年秋天,忻口会战打响,阎锡山正面抗日,兵力吃紧,毛泽东通过电台建议他把部队撤到五台山一带搞游击战,别死守正面阵地。
这招其实是为八路军争取活动空间,可表面上却是为阎出谋划策,阎锡山一听,觉得毛这个人不只会打,还能谋,虽然有点不愿意听,但心里不得不承认,这办法确实能保人保地。
局势到了1939年,阎锡山开始变卦,那年秋天,他在一次会议上突然放话:“天要下雨了,得备好雨伞。”意思就是准备和日本人谈了。
他觉得抗战看不到头,共产党又越做越大,自己得留条后路,紧接着,他就对八路军动了手,发动了“晋西事变”,偷袭八路军的部队。
毛泽东这边收到消息,第一反应不是打回去,而是派人谈判,他派了萧劲光和王若飞去见阎锡山,嘴上说的是“希望和平”,手底下却停了主力调动,等对方出牌。
谈判最后定了条线,从汾阳到军渡,南边归阎锡山,北边归八路军,表面是划界,其实是毛泽东争取到一个相对安稳的根据地,也让阎锡山在蒋介石那里不至于“太出头”。
这时候的阎锡山,左右为难,他想靠蒋,又怕蒋卸他的兵;想联共,又怕共军做大,他搞了个“两头安”的策略,可结果是两头不安。
1945年,日军投降后,阎锡山想着趁乱扩军,想把地盘收回来,他从太原调了2万多兵去上党增援,想救下长治,重新掌控南部。但这一回,毛泽东早已布好局。
八路军早就埋下情报网,太原兵站有一对共产党员夫妻,齐平和周竞,他们把援军出发时间、路径全都记录下来,通过地下电台发给八路军。
八路军干脆利落,埋伏在必经之路,一口气把这2万多人打了个干净,战斗一结束,阎锡山那边就炸了锅,他亲自看地图,发现自己的兵力一下少了大半,再想翻盘已经没可能。
战后,阎锡山心气全失,他回头翻出毛泽东当年写的信,里面有一句话:“千回百折,非达目的不止。”他在日记上写下:“毛泽东这个人,不简单。”这是他对这场几十年博弈的最终评价,也是一种无奈。
毛泽东能赢,不靠一味硬碰,他知道哪时候该打,哪时候该谈。对阎锡山,不是一上来就把人推死,而是慢慢地用合作、让利、再到收网,一步步蚕食山西的地盘。
东征打个头阵,电台埋个钉子,晋西事变谈个条件,上党战役收个尾,每一步看着不像连着的,实际都拧成了一条线。
阎锡山自认是老江湖,能在北洋、国民政府、日本人之间周旋那么多年,但最后他碰上毛泽东,还是败下阵来,他那套“三边下注”的手段,在毛泽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前面,根本不够用。
到1949年,山西彻底解放,阎锡山只剩几箱日记和旧书,灰头土脸去了台湾。
毛泽东经营山西,是政治、军事、情报、心理的全方位博弈,这不是一仗打出来的胜利,而是一场十年的棋局,一步一步落子,从不急躁。
阎锡山走一步看一步,毛泽东下的是整盘棋,到了最后,谁的路宽、谁的心狠,谁就能笑到最后。
参考资料: 徐焰.《解放战争中的国共较量》.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