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春,湖北通山县白泥村,枪炮声撕裂了山林,红军为保卫苏区与敌军死战,一支突击队顶着密集火力冲向猪头山碉堡,队伍最前方,一人抱着炸药包冲锋。
他是红军北路指挥部参谋长萧克允,湘籍,时年三十四岁,这一冲,他的双腿被炸断,送回村里后因失血过多牺牲,之后八十多年,他的尸骨被埋在一个无名土堆中,家人多次寻访未果,直到2014年,这位英烈的身份才被确认。
萧克允是湖南嘉禾人,1926年入党,长期在湘鄂赣根据地作战,历任参谋长、政委,他的弟弟,就是后来的开国将军萧克。
1933年3月,敌军对通山县白泥苏区展开围剿,猪头山碉堡成了敌人据点,红军三师调来预备队攻坚,萧克允亲自带突击队冲锋,临阵扛起炸药包直冲敌堡。
炮弹炸响,他倒在冲锋路上,战士们拼死救回,仅靠草药止血,第二天清晨,因失血和伤重去世,遗体秘密安葬在白泥村一个叫“许家立嘴”的坡地上。
当时敌情紧张,红军将领牺牲多是秘密处理,无棺、无碑,仅土堆掩埋,消息封锁,现场仅少数赤卫队知情,因担心敌军毁墓,地点保密,连家属都不知情,加上将领叶金波翌年误遭枪决,知情者愈少,墓地线索就此断裂。
1934年,萧克率红十七师到通山作战,打听哥哥墓地时,当地百姓说埋在“柳沙”,但战事紧张,他未能深查,战后多年再提“柳沙”,却始终找不到这个地名。
后来民间传说和史料误把“溜沙”写成了“柳沙”,还将通山县写作通城县,让本就模糊的信息变得更乱。
1984年,萧克作为中顾委常委重回通山,寻找哥哥墓地,他走访白泥村、询问老乡,依旧无果。
当时地方史书《嘉禾英烈传》误记其墓在通城县大坂镇“柳沙”,这个错误进一步加剧混乱,此后多年,家属始终在通城县一带寻找,多次落空。
2010年,萧克之子萧星华委托亲属萧石英前往通城县查找,通城县党史办表示,辖区从未有“柳沙”地名,并提醒家属“柳沙”可能是误传,建议转向通山县。这个提醒成了关键一步。
通山县党史办接到请求后,多次前往白泥村查访,村里人年纪都大了,很多事已忘,直到一次走访中,村支书谭光华找到一位89岁的老人谭道敬。
老人说他七八岁那年,亲眼见赤卫队抬回一名红军军官,说是炸断双腿,埋在许家立嘴坡上,他还记得埋的地点,无碑、无棺,只有土堆。
根据谭道敬指认,工作人员在许家立嘴山坡找到一个无名土冢,挖掘后发现墓内尸骸完整但无双腿,正与萧克允牺牲细节吻合,结合战史、家属回忆与目击者证词,最终确认这正是失踪多年的萧克允之墓。
2014年,通山县政府对墓地进行修缮,并在县烈士陵园为其立碑纪念,碑文引诗人乐天宇悼词:“血染湘鄂浩气融,垂虹千古贯长空。”碑立起来,尘封八十多年的冤魂终于归位。
这场寻墓之路,贯穿三个时代,误传地名“柳沙”将家属误导数十年,通山与通城地名相似,造成广泛混淆。史书记载错误,更让方向走偏,加之牺牲时秘密安葬,现场无照片无碑文,知情人逐渐凋零,寻找变得艰难至极。
萧克允墓的发现,不止是对一位烈士的告慰,也见证了红军战斗的残酷和牺牲的无声,他当年带突击队攻打碉堡没能成功,但震慑了敌军,迫使敌方退却,为白泥苏区赢得喘息时机。
后来村里老人回忆,当晚敌人曾派人来搜查村子,找不到萧克允的尸体,也没敢大肆报复。
那个无名土冢,差点就被时间遗忘,有一回,村民差点在那块地上种树,要不是当时还有人提醒“那可能是红军墓”,或许连墓土都不保。
萧克允牺牲后,村民一直忌讳说起,怕惹祸,几十年无人祭扫,一座无碑无名的坟堆,靠一位老人的记忆才重新浮出水面。
通山党史办的几位工作人员事后说,他们查档案、走村户访了近百人,几次都想放弃,但念着这是烈士的事,不能含糊。
最终确认墓地那天,几位老同志红了眼眶,有人说:“他是带炸药包冲上的,不能让他默默无名地走。”
萧克允没留下照片,也没留下子嗣,他在红军中也不算最有名的将领,可他用命换来的那块阵地保住了苏区。
当年如果不是他冲上去,也许猪头山那天就失守了,白泥老百姓早就遭殃,他一个人的牺牲,换来整个苏区的稳定,那种命运交织,没人能说得清。
后来萧克将军知道哥哥墓地被找到,说:“这下我可以安心了。”几代人挂念的事,终于画上句号。
一个红军烈士,从炮火中来,埋在无名处,又在人们不放弃的寻找中回归历史,这是一个家庭的盼望,也是一段战争记忆的落点。
参考资料: 《嘉禾英烈传》,嘉禾县革命烈士英名编委会,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