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尊即将被送往日本展览。出发前,专家马承源突然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引,便伸手在内部摸了下,居然意外发现里面刻了一篇铭文,而里面出现的几个大字,瞬间让无人问津的铜尊成了国宝级文物。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一批精心挑选的文物即将打包送往日本展出,每一件都要经过专家再三过目。工作人员来来往往,不少人心里都想着别出什么意外。这批展品里有一尊铜尊,外表青绿、体型不大,长年在库房安静地呆着,几乎没人多看它一眼。大多数人只觉得它花纹别致,做工不错,放在展览柜里也算漂亮。 那天午后,负责终审的马承源站在展品旁边。他是青铜器领域的老行家,几十年和各种铜器打交道,什么样的器物没见过?可这一次,他偏偏被这尊铜尊吸引,觉得它和以往见到的都不太一样。青铜器表面虽然锈蚀严重,但整体造型端庄,纹饰隐约透出一种说不出的古意。 马承源心里犯嘀咕:这么大的铜器,如果只是装饰酒水,为啥刻意做得这样厚重复杂?他拿起铜尊,慢慢旋转着看。忽然,手指滑到器物的内壁底部,感觉到一排不寻常的凹凸。他皱起眉,俯下身细细探摸,越摸越觉得不像普通锈迹。经验告诉他,古人有时喜欢把重要内容藏在器物内侧。 他当即让人找来照明,几位工作人员也围了过来。马承源试着用手电筒照着里头,再用纸和墨轻轻做了个拓片。结果,宣纸上慢慢浮现出一排排古老的文字,大家顿时围了上来。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大家都意识到,这铜尊里居然藏着没人发现的铭文! 这尊铜尊的来历其实并不复杂。1960年代,陕西宝鸡郊外,农民在自家地头挖土时挖出了它。当时,乡下人对青铜器没什么概念,只觉得沉甸甸能当坛罐用。没多久,这铜尊就被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差点和废铜铁一同熔了。 也是巧了,宝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偶然在废品堆里发现它,觉得这东西不一般,花了几十块钱买下来。当时没有人知道它具体多重要,只是按照惯例把它收进了库房。那会儿,青铜器能有铭文的极少,大多是外观花纹,没人去关注内部。 就这样,这尊铜尊在博物馆库房里沉睡了整整十年。平日里,除了清点、除尘,几乎没人专门打开它看一看。偶尔有外地专家参观,站在橱窗外扫一眼,也只觉得是件普通西周酒器罢了。 但其实,这种沉默正是历史常有的无声。多少珍贵文物,就这样在角落里安静等待着被真正发现。 直到1975年筹备中日文物交流展览,因为铜尊的造型独特才被列入展品。谁能想到,这次准备出国,竟成了它“亮相”世界的关键机会。 铜尊铭文浮现出来后,现场的气氛完全变了。马承源与其他几位专家立刻围在一起,反复对照着铭文,越看越激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边读边讨论。很快,大家发现,这篇铭文不仅篇幅长达一百二十余字,还完整叙述了周王朝的重要历史事件。更关键的是,里面赫然出现了“宅兹中国”这几个字——“中国”二字的首次实物出现就这样被找到了。 马承源当机立断,报告给相关部门。这只铜尊立刻被从展览名单中撤下,随即安排专人做进一步保护和解读。铭文的内容,涉及西周早期的重大历史节点,是一份直接的古代文字史料。何尊从此成为镇馆之宝,入选国家一级文物。 随着何尊的名气渐响,全国许多历史学者、考古专家纷纷赶来宝鸡,有的为了现场拓片,有的只为亲眼见证铭文真迹。媒体也持续报道,普通观众开始关注何尊。很多人走进博物馆,只为看一眼这尊沉睡多年、无声“说话”的青铜器。讲解员常常会在展柜前停下,低声讲起它的来历,让人感受到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有人问,像何尊这样的宝贝,会不会还有遗漏?专家们说,历史文物的秘密,有时候就藏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哪怕是沉睡在库房一角的“无名小器”,只要用心,总会有被重新认识的一天。 如今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静静地摆放在展厅中央。玻璃罩反光里,是观众好奇的眼神和讲解员的声音。铜尊不语,但它肚子里那篇铭文,一直默默记录着三千多年前“宅兹中国”的故事。 一只藏身库房的青铜器,因为一次普通的展览准备,因为一位专家的细心和经验,身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它没有任何人为的渲染,也没有被夸张的故事包装,却在历史的静默里,成为几代人心中的国宝。
1975年,一顶铜尊即将被送往日本展览。出发前,专家马承源突然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
语林娱娱乐
2025-05-22 11:04: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