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下了3000多平

笑对的风雨 2025-05-20 14:06:27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下了3000多平方米的明清老宅。 在山西平遥古城深处,一座低调的明末清初老宅静静矗立。 这座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的院落,比闻名遐迩的乔家大院早了250年。 曾是"日升昌"票号掌柜冀玉刚的祖宅,如今成为了漆艺大师耿保国的家。 1996年,耿保国用仅有的5万元积蓄买下这处破败不堪的老宅。 当时院落残破不堪,房顶漏雨,墙体倾斜,几近坍塌。 耿保国没有动摇,坚定地开始了一场艰难的修复之旅。 修复工程浩大,先是结构加固,耿保国找来当地老匠人,用传统工艺修补木梁柱脚。 接着是墙体整修,他从周边拆迁的老房子里,收集明清时期的青砖。 为了一块合适的石雕,他常常跑遍周边村落。 最难找的是门楼构件,耿保国走访了十多个县城才拼凑齐全。 资金紧张成为障碍。耿保国卖掉家中值钱物品,将漆艺创作收入全部投入修缮。 有几次钱花光了,工程被迫中断。 他便靠接小活维持生计,积攒够钱再继续,就这样断断续续,修复工程持续了整整十年。 老宅修复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门窗尺寸精确到毫米,青砖铺设必须符合明清工法。 一些细节工艺已失传,耿保国查阅古籍记载,反复试验才复原。 老宅正院的"高山仰止"匾额,是他用失传已久的"烤木漆"工艺亲手制作,以真金点缀装饰,历经三个月完成。 2006年,主体修复完成。三 进院落、四品官规制的格局重现,老宅正院原为礼堂,耿保国将其改造为漆艺工作室; 二楼辟为私人美术馆,陈列家族漆画作品。 院内的老井、石磨等生活用具一一复原,宛如时光倒流。 修复过程中,耿保国将漆艺与古建筑保护巧妙结合。 他用传统推光漆技艺修复门窗花格,用真金漆绘制窗棂雕花。 这些工艺既保持了古建原貌,又增加了艺术价值,老宅的檐角、桁架上都能看到精湛的漆艺痕迹。 2010年,故宫古建修缮团队来到平遥考察,参观老宅后惊叹不已。 一位专家称:"这是一座活着的建筑史教科书,修复质量堪比国家级文物单位。"他们建议老宅申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文化界人士也对老宅赞誉有加。 著名作家余秋雨造访后,欣然题字"浑漆斋",高度评价了耿保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随着平遥古城旅游热潮兴起,老宅周边的房产价格飙升。 据2024年当地报道,耿保国的老宅估值已超过1亿元,较购买价翻了百倍。商人们纷纷找上门来,提出高价收购意向,计划将其改造成高端民宿或精品酒店。 面对诱人的商业机会,耿保国态度坚决:"老宅不是用来卖的,钱能买新楼,买不回老祖宗的手艺,"他拒绝了所有商业化提议,坚持将老宅作为家族漆艺传承基地。 耿保国的两个儿子已接过漆艺衣钵。 小儿子技艺尤为出色,曾获全国金奖。家族工作室常年活跃,创作出众多精美漆器,畅销国内外。 老宅也成为平遥漆艺的展示窗口,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作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耿保国在老宅内定期举办漆艺技艺培训。 他将培训费用控制在最低水平,只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古老工艺。 老宅的二楼展厅,展示家族作品,还为年轻漆艺创作者提供免费展示平台。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时,耿保国语气平静:"一生应办一点事,留一点痕迹。老宅是我家的根,也是平遥的一部分历史。"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耿保国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老宅既是古建筑保护的成功案例,也是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它证明了文化价值,与商业利益并非必然对立,传统技艺可以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随着文化自信理念深入人心,像耿保国这样的民间文化守护者,越来越受到尊重。 他的故事已成为平遥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老宅也从一个险些被拆除的危房,变成了平遥古城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

0 阅读:1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