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叶圣陶迎娶了素未谋面的姑娘。新婚夜,两人第一次见面。他用颤抖的手,掀开了新娘的盖头。看到眼前的一幕,他的心忍不住砰砰跳… 在那个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常态,叶圣陶的婚姻自然也未能免俗,是一桩典型的包办婚姻。新娘子胡墨林,比叶圣陶还大上一岁,算是一段“姐弟恋”。 这桩婚事还得感谢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胡墨林的二姑胡铮子。这位胡铮子女士可不是一般人,因与丈夫性情不合,她毅然离家出走,远赴日本留学深造,学成归来后,凭借自己的才识和眼光,在教育界也小有名气。正是她,牵线搭桥,促成了叶圣陶与胡墨林的结合。 胡墨林女士出生于浙江杭州,虽然父亲早逝,家境或许不算顶尖,但她在姑母胡铮子的悉心抚养下,也是书香门第的闺秀,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婚前已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女性。 新婚之夜,当叶圣陶小心翼翼地掀开胡墨林的红盖头,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子。那一刻,叶圣陶悬着的心大约是放下了大半,后来他自己都感慨,遇到胡墨林,简直是“无意中中了个头彩”。这彩头,他一中就是一辈子。 很多人觉得包办婚姻,大多是搭伙过日子,感情嘛,培养培养,有就有了,没有也就算了。可叶圣陶和胡墨林却把这段始于责任的婚姻,硬生生活成了一首爱情诗。 婚后的叶圣陶,在妻子面前,常常流露出孩子气的一面,据说让他的好友都羡慕不已,说他婚后就像个小孩儿。这背后,是胡墨林多大的包容与爱意,才能让一个在外严谨的文人学者,在家中如此放松自在? 胡墨林不仅仅是操持家务的贤内助,更是叶圣陶心灵上的知己和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叶圣陶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家境一度清贫,是胡墨林用她的坚韧和智慧,默默支持着他。 叶圣陶也从不把妻子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两人婚后书信不断,即便日日相见,那份依赖与牵挂也丝毫未减。他们一起经历了四十一个春秋寒暑,相濡以沫,恩爱不渝。 叶圣陶先生本就出身于一个重视家庭氛围的环境。他的父亲叶钟济,尽管只是个薪水微薄的账房先生,要养活一家七口人,却依然尽力带孩子们外出游历,希望他们开阔眼界。 叶圣陶作为家中的长子,也早早扛起了家庭的责任,这种对家庭的重视,无疑也影响了他对婚姻的态度。他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其作用远超学校教育,因为家是长久的港湾,学校只是暂时的驿站。这样的认知,也让他更加珍视与胡墨林共同构建的这个小家庭。 然而,再美满的姻缘也敌不过生老病死。1957年3月2日,胡墨林因癌症不幸病逝,这对叶圣陶而言,无疑是天塌下来一般的打击。 他悲痛欲绝,几度昏厥过去,在当天的日记里,他写下的字句,无一不透着撕心裂肺的痛楚。对于叶圣陶来说,胡墨林早已融入他的生命,她的离去,带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部分色彩。 妻子的离世,并没有让叶圣陶消沉颓废,但他用余生的漫长岁月,来怀念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胡墨林走后的三十年里,叶圣陶始终独身一人,再未续弦。 这份深情与坚守,在那个时代或许并不少见,他的好友顾颉刚在发妻病逝后不久便开始给女学生写情书,在对比之下,叶圣陶的选择更显得弥足珍贵,也更让人动容。 叶圣陶与胡墨林的婚姻,从一场未曾谋面的结合,到四十一年的风雨同舟,再到天人永隔后的三十年孤身追忆,它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始于责任,终于爱情,忠于一人”。他们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戏剧冲突,却在平淡的岁月里,酿出了最醇厚的爱意,堪称一段佳话。 信息来源:人民网《叶圣陶和胡墨林》
1916年,叶圣陶迎娶了素未谋面的姑娘。新婚夜,两人第一次见面。他用颤抖的手,掀
谦与谦寻
2025-05-20 11:58:25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