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准坐头等舱!”1898年,华侨首富张振勋买头等舱船票,不料竟遭遇到德国

文栋说明星 2025-05-19 11:33:46

“中国人不准坐头等舱!”1898年,华侨首富张振勋买头等舱船票,不料竟遭遇到德国船务公司的针对,这可把他气坏了! 张振勋祖籍广东大埔县,生于晚清乱世。 咸丰年间大埔县连年天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啃树皮挖草根充饥。 年幼的张振勋只读过三年私塾就辍学在家,十四岁那年跟着逃荒队伍漂洋过海,在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的码头扛过大包,在泰国橡胶园割过树胶,最后在一家米店找到安身之所。 米店老板是位潮汕商人,见这少年干活手脚麻利,算账分毫不差,便把独生女儿许配给他。 老丈人过世后,二十出头的张振勋接管了米行生意。 他像春燕衔泥般勤恳经营,把原本三间门面的小米行扩展成连锁商号,又在南洋各地开设分店,不出五年就成了当地米业龙头。 手里有了积蓄,张振勋把目光投向药材生意。他记得老家苗寨的山林里长着稀罕的三七、天麻,便派人回乡建起五百亩药圃,雇苗家药农精心培育。 这些道地药材漂洋过海卖到旧金山、马尼拉,价比黄金,连荷兰总督府都派人来采购。 到光绪初年,张振勋名下的钱庄、当铺、锡矿、橡胶园遍布南洋,成了名震海外的"南洋财神"。 1898年秋天,张振勋带着德国医生和两名随从,要从新加坡乘船到上海参加铁路招商会。 德国轮船公司的售票窗口前,蓝眼睛的售票员把三张统舱票推出来:"头等舱只卖给白种人。" 张振勋盯着那张薄薄的船票,耳边响起十年前在槟榔屿码头,英国水手把华人劳工像牲口般赶进货舱的情景。 他一把撕碎船票,碎纸片雪花般落在锃亮的皮鞋边:"咱们中国人自己开轮船公司!" 三个月后,"裕昌""广福"两家轮船公司的旗帜在汕头港升起。 张振勋从英国买来五艘三千吨级铁甲船,船上铺着苏州刺绣的软座,备着福建乌龙茶,票价却只有德国公司的一半。 原先趾高气扬的德国经理慌了神——他们的"威廉皇帝号"现在天天放空船,甲板上的油漆都要晒裂了。 这场商战打得痛快,但张振勋心里还惦记着件大事。早在二十年前,他在雅加达总督府的宴会上,听法国领事说起山东烟台的野葡萄能酿美酒。 1892年他亲自跑到烟台,顶着海风在山坡上转悠七天,最后掏出怀里的银元往桌上一拍:"就在这儿建酒厂!" 建酒厂可比开轮船公司难多了。头两年从法国运来的葡萄苗水土不服,眼看要枯死在地里,张振勋急得满嘴燎泡。 后来请来老农把欧洲葡萄枝嫁接到本地野葡萄根上,这才救活三百亩葡萄园。 酿酒师更是个麻烦,前后换了三拨洋人,不是水土不服就是手艺不精,最后竟请动奥匈帝国驻烟台领事拔保辞职来当总技师。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葡萄酒连夺四块金牌。 颁奖那天,六旬老人捧着奖牌热泪纵横,他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撕船票的午后,想起葡萄园里晒脱皮的伙计,想起拔保技师拿着试管彻夜不眠的样子。 这些年的酸甜苦辣,终于酿成了让洋人竖大拇指的琼浆玉液。 要说张振勋的生意经,那真是"河里无鱼市上看"。 他建玻璃厂是为装酒瓶,办保险公司是为保货船,开银行是为周转资金,就连投资修建的潮汕铁路,最初也是为方便把葡萄酒运到港口。 这些产业环环相扣,就像端午节的九子粽,个个都连着根金丝线。 2023年春天,烟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里新添了件展品——泛黄的《轮船招商局章程》原件。 这是张振勋重孙张世昭从海外拍卖会买回,捐赠给故乡的宝贝。 章程扉页上有行褪色的小楷:"华洋客商一视同仁,违者罚银百两。" 玻璃展柜前的游客们停下脚步,仿佛看见百年前那个撕船票的身影,正穿越时空向今人微笑。 信息来源: 《学习时报》:《张振勋:一生践行实业兴邦的爱国侨领》 新浪新闻:《张振勋:一生践行实业兴邦的爱国侨领|铁路|公司|张振勋》 中国青年网:《“中国人不准坐头等舱!”1898年,华侨首富张弼士想买头等舱船票,不料竟遭德国船运公司拒绝》 光明日报:《雷慕沙 :法国专业汉学第一人》(涉及张振勋实业成就部分) 澎湃新闻:《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振勋:用实业捍卫民族尊严》

0 阅读:62
文栋说明星

文栋说明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