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吴建民在外交部食堂吃饭,遇上港澳办公室的同志,就问他们:香港、澳门如

文栋说明星 2025-05-19 11:33:46

1984年,吴建民在外交部食堂吃饭,遇上港澳办公室的同志,就问他们:香港、澳门如何回归?对方半开玩笑说:断掉淡水,自然就回来了。 香港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用水问题历来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 别看现在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早年间可是连喝口干净水都犯难。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会儿,香港街头的送水车最抢手,老百姓拎着铁皮桶排队接水的场面,跟过年抢头炷香似的热闹。 要说香港缺水这事儿,得从开埠说起。 英国人1841年占了这个岛,当时就千把号人,山涧溪水加几口老井倒也能对付。 可谁曾想人越来越多,到了二十世纪初都奔着三十万去了。 那时候的港英政府想了个土办法,在太平山腰上挖了十几个大水坑存雨水,美其名曰"薄扶林水塘"。 就跟北方人存大白菜似的,雨季存水旱季用。 这法子撑了十几年就露了怯。1937年夏天闹旱灾,水塘见了底,香港人只能靠船从珠江口运水。 码头上人挤人抢水桶的场面,老照片里还能瞅见。 要说洋人办事也够糊弄,1940年在九龙修了个城门水塘,结果赶上日本鬼子打过来,工程烂了尾。 真正让香港人喝上放心水的转机出现在1963年。 那年大旱持续了八个月,港府规定每天只供四小时自来水,老百姓半夜三更爬起来接水。 广东这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说当时内地也困难,还是咬牙签了份协议,每年从深圳水库调6800万立方米清水过港。 这事儿就跟雪中送炭似的,解了香港燃眉之急。 说到这儿有个插曲。1984年外交部食堂里传出来的玩笑话,说是断了水香港自然回来,后来传到邓小平耳朵里。 老人家看得长远,在人民大会堂跟港澳代表团座谈时明确表态:"我们要的是繁荣稳定的香港,不是个破落户。" 这话说得在理,就像老话说的"强扭的瓜不甜",靠断水逼人就范终究不是正道。 事实也证明中央的决策英明。回归前那几年,东深供水工程年年扩建,输水量从六千万立方涨到六个亿。 1998年建成的生物硝化工程更是了不得,把水质提到了直饮水标准。 现在香港七成多用水都靠内地供给,水管子比大动脉还重要,真要断了那还得了? 不过香港人也没光指望内地。他们在水务管理上确实下了功夫,海水冲厕系统全球数一数二,能省下三成淡水。 2015年启用的将军澳海水淡化厂,用的是以色列技术,虽说成本高点,关键时刻能顶大用。这就像过日子不能光靠亲戚接济,自己也得有个存钱罐。 最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供水安全上了双保险。 2021年开工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西起佛山顺德,东至深圳公明水库,输水线路全长113公里,活像条地下巨龙。 等2024年全线贯通,香港供水就又多道保障。现任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三月在深圳调研时特别提到,要确保"水龙头永远向同胞敞开"。 香港现任特首李家超也没闲着,去年底在立法会答问时公布了个新计划,要在北部都会区建智能水网。 这套系统能实时监控水管压力、水质变化,跟内地调度中心联网。 用他的话说:"以前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现在要'晴带雨伞饱存粮'。" 要说现在香港年轻人可能都不晓得缺水是啥滋味。 2023年水务署搞了个展览,摆着六七十年代的铁皮水桶、木扁担,好些中学生围着拍照发社交网络。 有网友留言说:"原来阿爷辈过得这么苦,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清水,真的要念着内地同胞的好。" 参考资料: 新华社《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纪实》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网《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 南方日报《夏宝龙调研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配置》 香港水务署《2023年度报告》 央视新闻《李家超在立法会答问会讲话全文》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文栋说明星

文栋说明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