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日本人在大庆疯狂找油田,为此打了很多口井,但没想到,其中一口井只需要在打300米就能出油,它就是著名的松基三井。 (信息来源:2020-07-31 澎湃新闻——1930年,日本勘探队距离大庆油田的300米)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正在亚洲大陆肆虐,其扩张野心的背后,是对战略资源的极度渴求,尤其是石油,工业的血液,战争机器的燃料,偏偏这个岛国自身资源贫乏,石油供应的命脉几乎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 后来,美国联合多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果不其然,日本铤而走险,发动珍珠港袭击,且大举南下侵占东南亚,其目的便是掠夺石油。 到了1930年,随着战争阴云日益浓厚,日本人在东北找油的行动更加疯狂,他们在松辽平原投入了当时能集结的所有勘探和采矿设备,实施了大范围的钻井勘探工作,其中一处钻井点与日后的松基三井相距仅约两千米,且钻探已达到约一千米深度。 然而,钻头带上来的依旧是干巴巴的岩层,连一丝油气都见不着,面对这样的结果,日方负责人失望地挥了挥手,下令停工撤离,他们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就在他们脚下再深入仅仅三百米的地方,就埋藏着他们朝思暮想的工业血液。 日本人为何会与这天赐的宝藏擦肩而过?首先,当时的钻探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深层钻探能力确实有限,其次,他们对中国东北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判断,对陆地生成石油的理论认知不足,依旧迷信于海相生油理论,而松辽盆地,恰恰是典型的陆相沉积盆地。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带着侵略者的心态而来,急功近利,一心只想快速搜刮资源支持战争,根本缺乏沉下心来做细致研究的耐心,几口探井不见油,军方的催促又一天紧过一天,他们便草草断定这片土地没有开采价值,最终带着掠夺的幻想空手而归,甚至错误地得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 1955年,随着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的设立,地质学家黄汲清与谢家荣二人被任命为技术主管,全面指导全国范围内的石油资源勘探工作,同年,在黄汲清等专家的坚持和督促下,地质部东北地质局派出了勘探队伍,顶着烈日,跋涉于泥泞,对这片曾被日本人放弃的松辽平原展开了细致的地质踏勘。 他们采集到的泥页岩样本中发现了荧光反应和浓重的油味,初步证实了松辽盆地具备含油的潜力,经过1956到1957年两年的艰苦工作,勘探队基本摸清了松辽盆地的地质构造,发现其中心存在一个巨大的凹陷区,沉积岩厚度惊人,达到了四千至五千米,是理想的储油构造。 1958年4月,松辽石油勘探迎来了第一缕真正的曙光,501号钻机打出了油砂!这一发现极大地鼓舞了人心,1959年,国家决定在松辽地区展开石油大会战,短短一个月内,七万多吨物资运抵现场,四万多名工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钻探初期,由于对地层压力认识不足,测得的数据偏高,导致钻井工作一度受阻,年轻的技术员王德民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查阅国外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反复试验,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松辽法”,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勘探队员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异常艰苦,技术人员住在牛棚,工人们则直接睡在荒野之上。在钻探第一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松基三井”时,甚至连供水管都未能及时接通,时值寒冬,附近水泡子早已结冰,工人们硬是用镐头砸开坚冰,再用脸盆、水桶肩挑人扛,运送了五十多吨水,才保证了钻井的顺利开钻。 终于,在1959年9月26日,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当钻头钻至1357米至1382米之间的油层并完成射孔作业后,黑色的工业油流如同压抑已久的巨龙,从千米地下喷涌而出,为了庆祝这一重大发现,也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这口井所在的大同镇因此改名为大庆市,这片神奇的油田也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从日本勘探队放弃的1000米,到中国石油工人最终让石油喷涌的1300多米,这三百米的深度,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日本人拥有相对先进的设备和一定的经验,却因为错误的认知、急躁的心态和掠夺的本质,与巨大的财富失之交臂。 新中国于一穷二白之基,仰赖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正确理论指引,王德民等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以及无数石油工人不畏艰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冲天干劲,硬是靠着耐心和智慧,将“贫油国”的帽子彻底甩进了太平洋。 大庆油田的发现,不仅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能源保障,产出的原油在六十多年间累计近24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产量的四成,更孕育了影响深远的大庆精神。 这三百米的距离,表面看是技术和运气的较量,深究其里,则是国家意志、科学态度和民族精神的对决,日本人带着掠夺之心而来,浅尝辄止,最终一无所获;中国人怀着建设家园的信念,深耕细作,最终创造了奇迹。
1930年,日本人在大庆疯狂找油田,为此打了很多口井,但没想到,其中一口井只需要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5-14 23:36: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