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也是一种变量

汉腾说健康 2025-04-28 15:10:09
每个人的性格底色,都深深影响着对健康问题的应对方式。在儿科门诊,家长们的态度差异尤为显著:一类家长神经紧绷,孩子稍有流涕咳嗽,便心急如焚地寻求医生帮助,甚至主动要求“全面检查”,希望通过各项检测数据彻底消除隐患;另一类家长则秉持“保守应对”原则,除非孩子病情已发展到难以忍受,否则不愿就医,即便走进诊室,也常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单和用药建议持怀疑态度,担心过度医疗。 这种两极分化的态度,在病情沟通中进一步放大。焦虑型家长描述症状时往往“添油加醋”,将孩子偶尔的咳嗽形容为“整夜咳到窒息”,腹泻也被描述成“脱水休克风险”,字里行间满是焦虑;而佛系家长则恰恰相反,即便孩子已出现高热惊厥,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句“有点不舒服”。这两种极端的信息传递,如同迷雾般干扰医生的判断——过度夸张的描述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检查,而刻意淡化的表述则可能延误诊断和治疗。 有一些熟悉朋友,因为长期相处了解其性格。有一位佛系家长朋友打电话跟我说孩子腹痛,家长询问能否用止痛药,我结合其一贯风格果断催促就医,才避免了化脓性阑尾炎的恶化。而另一位“焦虑型”家长,则常因孩子普通感冒要求做CT、血液全套检查,即便检查结果正常,仍坚持囤药“有备无患”。 事实上,不仅家长的性格影响诊疗,医生的风格同样关键。有的医生习惯“全面排查”,倾向于用检查数据佐证判断,有的则更依赖临床经验。理想的医患关系,应是双方在长期互动中逐渐了解彼此的风格——家长知晓医生的决策倾向,医生也熟悉家长的风险认知模式。这种“性格适配”能显著减少沟通误差,提升诊疗效率。焦虑型家长不喜欢偏保守医生,佛系型家长不喜欢偏激进的医生。 白大褂朋友已在线 专注长高的儿科刘医生 儿科医生刘燕凤 你是什么类型的家长? [投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