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最后一计:走为上计。 走为上计,原义也是在敌我力量悬殊时,如何通过“走”来避开强敌。但广义的和战争实践中的“走”,不是单纯的逃跑和被动撤退;只是在主动撤退中,寻找到或者创造出有利的战机,然后一口口地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 一般讲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都会举例晋文公的以退为进的城濮之战。其实在革命战争中,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通过以走为上的战例,而最后获胜的战例更是比比皆是。 我军在弱小时期,一开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战,后发展成运动战,还书写出以运动战为基础的十大军事原则。即便是在左倾路线下断送根据地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后,工农红军仍然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战斗意志,纵横两万五千里,胜利到陕北,这都体现了我军作战“以走为上”的战略思想。 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校长和他的学生胡宗南,气势汹汹进攻延安,李得胜、胡必成一开始把革命圣地延安让给蒋介石,转战陕北;但只用了一年,延安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又过了一年,连校长的南京也被解放过来。 所以“走为上计”,要想最后获胜,它不是被动,而一定要是主动的以退为进;它可以是战术性的,也可以是战略性。最终只要能消灭敌人,大进大退,以退为进,都是可以的。 《三十六计》这本书,之前陆陆续续地看,这次寒假中我仔细看了一遍,并做了笔记,写在这里,为以后讲好战争史,做个备注。
《三十六计》之最后一计:走为上计。 走为上计,原义也是在敌我力量悬殊时,如何通过
杨阜与过去
2025-02-11 15:50: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