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1月CPI暴涨,为何华尔街笃定美联储下周降息呢? 12月11日周三,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美国11月CPI同比增长2.7%,符合预期,前值为2.6%;11月CPI环比增0.3%,较10月的0.2%有所上涨。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媒体报道说,美国11月CPI符合预期,我却说是暴涨。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美国物价标准,是采取的是历史标准,还是上一年标准。如果是历史标准,根据美国销售平台数据显示,2.7的通胀率,明显不符合实际。如果是上一年标准,那么美国CPI数据与前值的比较就是没有意义的。也就引出了,为何符合预期,而预期又是谁制定的,到底符合谁的预期?既然美国通胀目标是2%,只要超过2%的通胀数据,就是真实通胀,是无法被消灭的。也就是说,美国通胀并没有得到控制,这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即真实通胀要低于通胀目标,金融通胀才会反映出经济强劲,也就是经济信心充足的问题。 什么又是真实通胀,经济学家普遍有多种认知,但我比较认可的是,在工人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扣除所有必要支出之后的结余,与税前工资的比值。但该数值有负数的可能性,就需要套用另一套公式来思考。这里的必要支出指的是,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税收、偿还贷款、支付房租、交通能源费用。所以该数据普遍不受主流认可,因为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民生问题。不管是在哪种社会形态下的国家,尤其是掌权的经济部门,都是不会优先考虑这一问题的,这就是现实,也是所谓的自由市场。 人们普遍认为,通胀上扬,就要通过加息工具,来抑制金融资金投入市场,导致物价继续上涨,不能让投机主义者继续获利。但实际上,这一问题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投资不足导致产能不足,进而导致通胀上扬。这里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市场总是不会自己选择正确的投资路径,操作实务当中,总是会加速通胀,毕竟造不如买。 有些人会因为我这样的解读,认为自己突然明白了,为何华尔街笃定美联储下周降息。但事实是,有些人就是因为这样的简单理解,导致投资失误,进而导致损失。对经济原理越来越不信任,反而迷信人多力量大,但是在金融市场当中,从来都不是人多力量大的逻辑,只有钱多才可以决定一切,但也只是瞬间决定,而不是长期决定。 美国现在的情况是,哪怕再多的天量资金投入,也是不能起到产能提升的效果的。如此我们也就明白了,华尔街笃定美联储下周降息,并不是为了美国经济,而是一种金融笃定。越是如此,美联储作为政策制定者,既然市场已经开始定价政策利好,那么美联储还有必要做出政策决定吗?简单来说,既然效果已经呈现,那么动作还有必要做吗? 如果我们不去考虑美联储职能和面子问题,只单纯考虑美国经济问题,你会发现,美国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取消所有贸易限制和制裁,包括俄罗斯在内。但这又不在美联储的职权范围内,哪怕将俄罗斯再次拉回到美元体系内,问题依然还是,这不在美联储职权范围内。这下就彻底尴尬了。 也就是说,美国CPI符合的是华尔街的预期,逻辑上来说,正是因此,所以华尔街笃定美联储下周降息。那么华尔街为何会如此迫切,难道美联储降息,华尔街就可以获得大量回报吗? 对于现在的美国资本来说,投资美债也好,还是美股也好,赚钱的速度,是远赶不上特朗普上台导致的美国物价上涨的。而且,特朗普主张的对内减税政策,正好给美国人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消费,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利用美国政府收入,直接补贴消费的行为。而资本从美国政府手里挣钱,也就两种手段,一种是购买美债来吃利息,一种就是吃补贴。第一种情况还有一个变种,其实是以前的正常逻辑,也就是资本购置美债,再质押美债融资,对海外进行投资,只不过现在不能做了,所以才会成为变种。这样就会凸显吃补贴的优越性,如何吃补贴就变得很重要了。所以,最近美国唯一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囤货。等特朗普上台高关税,就可以吃商品差价了。 这里的唯一逻辑,就是资本如何将手里的资源换成美元,那就是要让美国人手里有钱消费,还要能承受高额物价。特朗普对内减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美国人的消费能力,是与美元基准利率成反比的。那么华尔街逼迫美联储降息,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因为资本手里的商品卖完了,就需要美联储加息,让美国人偿还更多利息。这样,美国贸易资本与银行资本都有钱赚,总之,美国人是逃离不了这一怪圈的。涨工资?想都别想,要知道工会可都是在民主党手中的,特朗普是不能作为的。 所以,我之前才会说,有些人判断错误,会因为美元降息,而选择投资美国关联股票。因为这一切都是短暂的,是不能用长期逻辑来思考的。这下,我想有些人应该明白华尔街逻辑了吧,跟着华尔街混,迟早会身败名裂的。就算你还有坚持跟随华尔街逻辑,至少也要搞清楚,华尔街的逻辑,知道什么时候撤出吧。用江湖上的话来说,有些饭,不是谁都可以吃的,别把自己的钱当儿戏。
美国11月CPI暴涨,为何华尔街笃定美联储下周降息呢? 12月11日周三,美国劳
依柔谈国际
2024-12-12 13:23:4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