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谈谈“六法论”对中国画的影响
通艺个美术
2024-10-27 21:18:49
学袁优秀作业
“六法论”出自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谢赫对于人物画的品评所提出的标准。
“六法”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这一理论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限
其中“气韵生动”指出画人物要讲究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将表现人物内在性格特点作为绘画的最高要求。这一观点改变了很多画家在人物创作上的理念。像是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就强调了“神韵”对于人物表现的重要性。“神韵”就是指透过客观对象的表面去抓住其本质的内在特征,这使得绘画开始从重外形转向了重内涵。一直到宋代,又有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观念,也能体现六法中“气韵生动”的艺术主张,说明了描绘事物不能只靠外形相似,想要人物生动,就离不开对于神韵的表达。
除“气韵生动”以外,“骨法用笔”对中国画的创作影响也极大。“骨法用笔”注重用笔的力度节奏与气势,要求线条跟着外形而变化,表现形体的内在结构。梁朝画家张僧繇就以“点曳斫拂”的用笔技法闻名于世。后有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细致的论述了书法与绘画的对应关系,即“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他以书法中的飞白法画石头,以大篆笔法来表现枯树的枝干,在画竹的时候,充分运用楷书笔法,以追求一种圆润宛转、苍
老道劲的效果,突出了骨法用笔的重要性。
最后“传移摹写”对于模仿与传承的重视也深深影响到了后世。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提到艺术家必须从前人留下的图示开始,通过观察自然,在画布上留下各种线条和色彩的痕迹,才能达到匹配自然的真实目标。与之观点相同的还有赵孟頫“以复古为革新”的艺术主张,他也强调了绘画的创新是在对古代画家的模仿上开始的,创新离不开继承,两者相互促进艺术的发展。
由此可见,“六法论”对于绘画创作做出巨大贡献。但实际上谢赫只是提出,并没有对其做细致的阐释,张彦远才是历史上第一位对六法进行解释的人。在近代钱钟书《管锥编》对“气韵生动是也”的古法断句进行了更新,他写道“气韵,生动是也”,此后这样的断句模式便占据了中国画品评的主流地位。
0
阅读:0
Mandy_meee
哇哦
版面费归还
太棒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