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伦比!一部描写二战史最好的书

迈凌聊文学 2024-07-20 12:54:23
我会被文字打动 有关二战的历史著作真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但其中具有永恒价值者则屈指可数,而有“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教皇”之称的利德尔·哈特花了23年时间完成的这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可以说无出其右。 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让大半个地球都燃起了战火,对世局的冲击甚至延续到了现在。可是你知道吗?它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在战争之初,希特勒是最不希望发生又一次世界大战。 本书在分析战争的起因之前,首先检点了大战导致的后果。作者表示,只有明白了战争的后果,才能对它的起因有一个更加现实冷静的分析。如果仅把战争的爆发和扩大完全归罪于希特勒的侵略扩张,这种对战争起因的解释未免过于天真和浅薄。 作者用大量的数据论证了希特勒未曾预谋发动一场以英国为对手的全面战争。相反,他一直避免与英国作战。最终滑向战争的深渊,有一战后对德的制裁,德国人口增加争取生存空间,当然也包括希特勒的侵略野心等原因,但真正重要的是,西方列强一直以来对他的侵略行为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 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对这场战争全面冷静的分析,提升了读者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也颠覆了我们以往从教科书上学到的很多观点。 比如,事后很多人都把德国在战争初期的压倒性胜利归功于兵力和武器方面的巨大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通过对比英法、波兰和德国的军备数据得出,德国并不占优势。希特勒之所以能迅速击溃波兰、法国,是对方军事思想落伍而不是兵力劣势。而德方决定胜利的也是有新思想的古德里安。事实上,德军总部还嫌他推进太快暂停了他的指挥权,但他继续硬冲。 日本军队奇袭珍珠港的时候,航空母舰是开到最接近目标的地点放飞机,然后退到一个较远的地点等飞机返航。这样日机航程是一短一长,而美机要来攻击航母则来回都是长程,战机油料就不够。 很多书都写到,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结束了亚洲战场。其实原子弹的使用也只是起到加速其投降的到来而已。日本投降已是板上钉钉,实际上并不需要使用这样一件武器——而全世界从此生活在了原子弹的阴影之下。 看战史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一场接一场犯错的比赛。但战略的天平总是基于经济实力。最后获得胜利的是实力强、资源多的一方。因为弱的一方犯十次错就得出局。强的一方犯一百次错还有增援。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