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误区是,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不努力,只要刻苦、努力,就一定行,于是不断逼孩子,让孩子每天做作业做到很晚,只要孩子松懈,就教诲孩子“不读书,今后会吃读书的苦”。一些机构也不断给孩子强化这种观念:考不上名校,是不努力的结果,没有学不好,只有不努力学、不会学等等。 从学生角度看,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是不同的,说得直白一点,很多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孩子读书不努力,而是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他们的能力不在学习语文数学这些学科知识方面,而可能是对音乐、对体育、对昆虫、对植物、对机械、对手工等感兴趣,他们是这些方面的“材”,但是家长、社会却不认可,非逼着他要学习他们学不进、不感兴趣的内容,而不让他们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成为他们能成为的“材”。在大自然里,你逼迫鲜花成为乔木,做栋梁之材试试。能成功吗? 因材施教,必须重视孩子个性、兴趣、能力的差异,培养学生孩子的个性、兴趣。可有多少家长重视孩子的个性、兴趣发展呢?不管学生个性、能力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的教育,这正成为当前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的重要原因。学生、家长付出很多,最终收获的是什么呢?不能进名校、获得高学历的,会是绝大多数,他们是不努力吗?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给学生多元成才选择,要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误区是,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不努力,只要刻苦、努力,就一定
熊丙甲看教资
2024-04-10 10:50:39
0
阅读:97
用户10xxx66
高考不考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