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刚在北京遇冷,马克龙被爆将于12月3日访问中国,这场 “救场行动” 能挽回僵局? 当前中欧关系正面临严峻考验:德国外长因涉台言论被中方冷处理,行程临时取消;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制裁名单不断拉长。 欧洲把他推到前台,不只是因为他会握手合影,他更像那种能在复杂赛场里找平衡的中场。上次来,他带走了航空和能源的大单,街头表现也接地气。这次能不能翻盘,关键不在话术,在能不能拿出几张能执行的清单。 我更关心三件事。第一,别动不动给产业合作扣上安全帽。稀土、芯片、材料本来就是市场行为,一旦被贴上风险标签,企业会缩手,最后付出成本的是消费者和工人。第二,数字领域得做几条桥。数据跨境、算法监管,完全对立走不通,先挑几个行业做相容试点,让企业有路可走。第三,供应链要多拉几条线。中欧班列、港口、认证规则,堵在哪就改哪,别让运输变成政治表态。 这次的“熊猫话题”很微妙。有人说是可爱外交,我更看它是温度计。租不租不是核心,关键是双方愿不愿意给彼此一个长期、稳定的窗口。文化象征背后是民意,民意背后是信任。信任这东西,不靠自拍,靠持续的合作体验。 欧盟内部也有分歧。有人主张加码关税,有人担心出口被反制。马克龙在巴黎要顾制造业,在布鲁塞尔要顾统一立场,还要考虑和美国的节奏。真正的悬念是,他敢不敢在压力面前给出明确的时间表:哪天评估关税,哪些领域先降火,哪些项目先对接。如果只是来表达友好,却不动关税、不改限制,那就是场面好问题原地踏步。 我不悲观,但也不盲乐观。中欧需要的不是一句“大门敞开”,而是可以量化的承诺,比如新能源车的互检标准、绿色航空燃料的联合采购、科研人员签证的快速通道。这种小而稳的突破,才会在六个月、一年后看到效果。 如果他把话说满,回去又被内部改口,这次就是礼节之旅;如果他拿出三个可执行的试点,哪怕规模不大,也能给市场发出清晰信号。最后一个看点在熊猫之外:他带来的名单,是象征还是合同,是口号还是时间表。你更期待哪一条落地?我押注在数据和物流的细微改动上,它们不显眼,但最能改变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