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董明珠像发狂的母狮子大吼:“你们9亿就要把格力卖给老美,休想!”领导劝道:“给你年薪八千万知足吧。”董明珠斜了一眼,8亿年薪我也不会同意的。 36 岁的董明珠拎着行李箱南下珠海,没人想到这个中年女人会改写中国家电史。 彼时她刚经历人生低谷,丈夫离世后独自抚养儿子,急需一份能安身立命的工作。 偶然看到格力电器的招聘启事,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简历,从此与空调结下缘分。 初入格力时,她只是个普通销售员,被派往陌生的安徽市场开拓业务。 当地经销商对这个女销售不屑一顾,连见面都不愿安排,她就守在经销商门口等。 等了三天,经销商终于松口:“先拿一百台空调试试,卖不出去别再来找我。” 董明珠没退路,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跑商场、找门店,白天谈合作晚上整理订单。 不到两个月,一百台空调全部售罄,经销商主动找上门要加大订货量。 一年后,她个人销售额突破 3000 万,占格力全国总销售额的八分之一。 1994 年,格力内部出现动荡,核心销售团队集体跳槽,公司陷入危机。 董事长朱江洪找到董明珠,希望她接手销售部,稳住局面。 所有人都觉得她会拒绝,毕竟销售部是个烂摊子,没人愿意接。 董明珠却一口答应:“只要能让格力好起来,再难我也扛。” 上任第一天,她就立下规矩:经销商必须先打款再发货,杜绝拖欠货款。 这个规矩打破了行业惯例,不少经销商抗议,甚至联合起来抵制格力。 董明珠毫不退让,亲自上门与经销商谈判,用数据和诚意说服对方。 慢慢的,经销商们发现先打款模式能减少坏账,反而对双方都有利。 短短一年,格力销售额不仅没降,还同比增长 40%,稳住了市场份额。 1996 年,空调行业爆发价格战,各大品牌纷纷降价促销,格力也面临压力。 高管们提议跟风降价,董明珠却坚决反对:“降价只会让产品越做越差,我们要靠品质取胜。” 她力排众议,将资金投入研发,推出节能型空调,主打 “品质不打折”。 市场最终证明她是对的,那年格力销量逆势增长 20%,成为行业黑马。 2001 年,董明珠升任格力总裁,开始全面主导公司发展方向。 她提出 “自主创新” 战略,投入重金建立研发中心,誓言要掌握核心技术。 当时不少人质疑:“家电行业买技术就行,没必要自己研发,浪费钱。” 董明珠却坚持:“没有核心技术,永远要看别人脸色,格力必须有自己的‘硬实力’。” 在她的推动下,格力研发出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空调压缩机,打破国外垄断。 2004 年,美国开利集团找上门,出价 9 亿美元收购格力,引发轩然大波。 地方政府、公司高管都心动,纷纷劝董明珠:“这是好事,既能拿高薪又能轻松发展。” 董明珠却拍案而起:“格力是民族品牌,多少钱都不能卖!” 她带着财报奔走于政府部门,用数据证明格力现金流充足,无需 “卖身”。 最终,在她的坚持下,收购案被否决,格力保住了民族品牌的根基。 2012 年,董明珠正式出任格力董事长,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首位女掌门。 上任后,她推动格力多元化发展,从空调拓展到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等领域。 2016 年,她又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少人觉得她 “不务正业”。 董明珠却回应:“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敢于突破舒适区,拥抱新领域。” 尽管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她从未放弃,不断调整战略。 在员工福利方面,董明珠更是毫不吝啬,推动 “员工购房计划” 落地。 她承诺:“只要在格力好好干,我保证让每个员工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截至 2023 年,已有数千名格力员工通过该计划圆了住房梦。 2024 年,70 岁的董明珠依然活跃在一线,每天早早到公司,深夜才离开。 她依旧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经常深入生产车间,与员工交流产品细节。 面对媒体采访,她笑着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为格力、为中国制造奋斗下去。” 如今的格力,已从一家地方小厂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家电巨头,产品远销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董明珠,也从当年的普通销售员,成为了中国制造的标志性人物,用一生诠释了 “坚守” 与 “创新” 的力量。 信源:2004年有人9亿想把格力卖给美国,董明珠:休想——腾讯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