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遗体要火化,华国锋问科学院:咱们技术能永远防腐吗?   2024年毛

盘盘鸭 2025-11-26 15:49:46

毛主席逝世遗体要火化,华国锋问科学院:咱们技术能永远防腐吗?   2024 年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厅,水晶棺内伟人面容依旧安详。   棺体折射的微光里,仿佛能看到 1976 年科研人员连夜调试装置的忙碌身影。   来自各地的群众静静列队,目光中满是崇敬,延续着四十余年的缅怀。   1976 年 9 月 9 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遍神州,亿万民众陷入悲痛。   按照他生前签署的火葬倡议,本应进行火化,可群众纷纷期盼能再瞻仰领袖。   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开会,华国锋提出要力争永久保存遗体,目光投向科学院代表。   “咱们的技术,能做到吗?” 这句话,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一号任务”。   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于书吉接到通知后,立刻带着技术资料赶往会场。   他向在场同志阐述:“可用化学防腐加物理控温,虽难称‘永久’,但能长期稳定保存。”   医学、物理领域专家迅速会商,一致认可技术可行性,防腐方案很快确定。   此时的北京正遇 “秋老虎”,高温高湿给遗体保存带来极大挑战。   中央迅速组建 “中央保护毛主席遗体小组”,谷牧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全局。   科学院物理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与医生、安保人员组成临时保卫队。   他们连夜赶制简易恒温恒湿装置,将遗体妥善安置,24 小时驻守现场。   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温湿度,反复调试参数,确保开放瞻仰 15 天万无一失。   遗体临时保护方案落地后,定制专用存放容器被提上日程。   中央决定打造水晶棺,要求密封性强、稳定性高,还得保证群众清晰瞻仰。   北京六〇五厂牵头,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协作,先制作光学玻璃试验棺。   密封、充气、降温测试严苛,甚至模拟 8 级地震检测抗震性,却发现反光问题。   技术团队没有气馁,接连制作两款样品,不断优化解决反光难题。   最终确定用 52 吨一级熔炼水晶打造正式棺体,彻底消除影像反射影响。   每一块水晶原料都经过严格筛选,加工过程中工匠们精益求精。   水晶棺研制的同时,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与设计也在紧锣密鼓推进。   1976 年 9 月 14 日,40 余位建筑师、美术师从全国 8 省市云集北京。   大家共提出 30 多个选址方案,涵盖天安门、中南海、香山、北海等十几个地点。   谷牧在研讨会上强调:“纪念堂要庄严肃穆,绝不能有剥削阶级陵墓的压抑感。”   经过近两个月反复讨论,11 月 6 日确定建在天安门广场南端原 “中华门” 位置。   1976 年 11 月 24 日,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举行,李瑞环负责工程建设。   工期仅有半年,数万建设者昼夜奋战,全国各地调运红色花岗石、汉白玉栏杆。   纪念堂采用正方形布局,八开间重檐屋顶,总高 33.6 米,长宽各 105.5 米。   天花板中央 15 个吸顶灯组成三组葵花灯,寓意人民心向领袖。   南北门外的群雕同步创作,北门群雕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南门群雕刻画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雕塑团队日夜赶工。   1977 年 5 月 24 日,历时半年的纪念堂正式竣工,水晶棺被安放在瞻仰厅中央。   棺体两侧彩色玻璃片配合投光仪,让主席面容始终保持安详,遗体郑重移入。   如今,当年参与防腐技术的科研人员多已年迈,有的仍关注水晶棺维护。   负责水晶棺制作的工匠们,不少已退休,却常跟后辈讲起当年的严谨。   纪念堂的工作人员每天认真值守,保障瞻仰活动有序进行。   水晶棺依旧明亮,伟人面容依旧安详,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坐标,激励后人前行。     参考资料:《毛泽东遗体保存始末》 《关于毛泽东遗体保存的回忆》

0 阅读:281

猜你喜欢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