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国军中将张辉瓒被俘,看到毛主席后,他哀求道:“润之,我有钱,别杀我,

小史论过去 2025-11-21 12:09:56

1930年,国军中将张辉瓒被俘,看到毛主席后,他哀求道:“润之,我有钱,别杀我,叫我老婆拿钱、医药、枪弹换我的命!” 张辉瓒1884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一个普通人家,那时候农村生活简单,大家靠种地过日子。他小时候没啥特别,成年后有机会出国留学,先去日本进东京振武学校学军事,后来转到德国继续深造,接触到先进的军队训练方式。回国后他加入国民党军队,从底层干起,慢慢爬到中将位置。北伐时期他参与作战,表现出色,1927年当上南昌卫戍司令。这职位让他掌握大权,可他用在镇压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上。1929年一年,他就下令杀了1000多人,手法残忍,包括用电刑折磨和把人装麻袋扔江里。这些事让他在国民党那边立功,但在老百姓眼里就是个刽子手。1930年,他带第18师进攻中央苏区,推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东固一带几百百姓遭殃,房子医院全烧了。这政策直接导致当地人对他恨得牙痒痒。 张辉瓒的背景让他在军界有点名气,但他那些留学经历没让他变得开明,反而用在加强镇压上。南昌卫戍司令任上,他抓人杀人不手软,监狱里天天有惨叫。那些受害者多是追求进步的年轻人,他下手时毫不犹豫。进攻苏区时,他部队到处放火抢掠,东固地区成了废墟,百姓流离失所。这不光是军事行动,更是制造仇恨。他以为这样能快速剿灭红军,结果自己栽了跟头。历史资料显示,他这些行为直接积累了民愤,后来被俘时就没法轻易脱身。国民党那边宣传他英勇,可事实是他制造太多惨案,老百姓记在心里。 1930年12月底,龙岗战役打响,张辉瓒带队冒进,中了红军埋伏,整个师覆没,他本人成了俘虏。红军战士把他带到毛主席面前,他以湖南老乡身份求情,提出用钱、医药和枪弹换命。红军当时缺这些物资,他觉得这条件能打动人。毛主席回复说红军不杀俘虏,但他的命运交给人民处理。本来计划让他在红军学校当教员,利用他留学经验,还能换回大批物资和被俘同志。可他罪行太多,南昌杀1000多人,东固推行三光,百姓恨他入骨。最后还是交给东固人民审判。这事反映出当时红军政策,既讲原则又考虑实际。 张辉瓒求饶时,强调自己有钱有资源,红军缺粮缺药缺枪,他老婆能拿来换。这想法挺现实,因为红军当时条件艰苦,物资紧缺。他知道毛主席是老乡,就喊润之,拉近关系。毛主席问了敌军情况,他也配合回答。本来这能让他多活几天,甚至换回自由。可东固百姓不答应,他们亲人被他杀了,房子被烧了。历史记录显示,毛主席最初想留他有用,但民愤太大,只能公审。这过程显示红军注重群众意见,不一刀切。 1931年1月,东固开胜利大会,3000多群众参加,其中一项就是审判张辉瓒。毛主席派人保护他,避免出事。可台上群众情绪激动,有人吐口水扇耳光。人群喊出话,说让他活下去对不起死去的乡亲。现场乱起来,群众上前打他,他被打死,头被砍下装竹笼扔赣江。这下场和他用沉江对付别人一样,算是报应。蒋介石听说后大怒,下令杀南昌监狱100多地下党员,还增兵20万发起第二次围剿。本来张辉瓒能换回那些同志和物资,现在全泡汤了。这事让红军领导悲愤,觉得可惜。 张辉瓒的死直接影响后续战局,蒋介石报复心强,杀了那些党员,还加强围剿。那些党员本来有机会通过交换获释,现在全没了。历史资料提到,蒋介石原计划用20万银元和那些人换张辉瓒,结果听到死讯就下狠手。赣江边扔头的事,让国民党宣传红军残暴,可事实是群众自发行为,因张辉瓒罪行累累。红军没下令枪毙他,而是公审,这体现了政策。整个事件从被俘到死,只一个月,牵扯出国民党内部矛盾和红军策略。 张辉瓒留学日本德国,学到军事知识,本该用在正道上,结果成了镇压工具。南昌时期他杀那么多人,手段残酷,电刑沉江都用上。东固三光政策更狠,几百百姓死于非命。这些事不是空谈,档案里有记录。他被俘后求饶,提出具体条件,显示他精明。可红军不贪这些,交给群众。这对比出国民党军官和红军不同,国民党靠压迫,红军靠群众。张辉瓒的例子,让人看到战争中个人选择决定命运。 想想张辉瓒从留学高材生到中将被俘,本来前途光明,却因镇压行为栽跟头。南昌杀1000多人,东固烧杀抢掠,这些积累的仇恨让他求饶也没用。毛主席想留他当教员或交换,可民愤压倒一切。大会上群众动手,他死得惨。蒋介石杀党员增兵,这连锁反应影响围剿战役。整个事接地气,说白了就是因果报应,他害人太多,最后自己遭报应。历史就这样,个人行为总有后果。 张辉瓒的事还牵扯国民党高层,蒋介石想用钱和人换他,显示他价值不小。可群众不买账,直接处决。这让红军损失交换机会,但也鼓舞士气。那些死去的党员,本来能回来贡献力量,现在没了。朱德毛主席悲愤,觉得本可避免。赣江沉头的事,国民党用来攻击红军,可真相是群众报仇。张辉瓒的死,标志第一次围剿失败,国民党第二次来势汹汹。整个过程逻辑清楚,从冒进被俘到公审处决,一环扣一环。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