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海,46岁的蒋女士突发脑溢血,可她未婚未育,父母又已离世,无奈之

史叔温情 2025-11-18 13:17:19

11月15日,上海,46岁的蒋女士突发脑溢血,可她未婚未育,父母又已离世,无奈之下只好找她的远房亲戚吴先生签字做手术。吴先生垫付了3万元的费用,可医院又要求他继续缴纳欠下的21万余元医疗费,吴先生承担不起,想让居委会成为蒋女士的监护人,居委会也很愿意承担,于是联系蒋女士所投重疾险公司及她的工资存放银行,想先拿钱给蒋女士治病,可对方均表示,居委会没有权利。   如果突然病倒、住进医院,危急关头谁能帮你签字缴费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明确不过,一定是自己的配偶、子女、父母才有资格。可如今,随着不婚不育人群的增多,新的矛盾逐渐产生。   近日,上海某医院的ICU病房里,46岁的蒋女士靠呼吸机维持着生命。她从未想过,自己作为独身女性精心规划的人生,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彻底打乱。   蒋女士没有配偶、没有子女、父母也早已离世,手术同意书上最终签下名字的,是一位几乎陌生的远房亲戚吴先生。   然而,比签字更现实的问题是医疗费。吴先生垫付了三万元,可面对不断累积的二十多万医疗欠款,吴先生也实在力不从心。   好在社区居委会愿意伸出援手,表示他们愿意成为蒋女士的监护人。这本该是困境中的一缕曙光,谁知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当居委会以监护人的身份替蒋女士筹钱时,却屡屡碰壁。保险公司拒绝理赔,银行不允许取款,所有机构都异口同声:居委会没有这个权利。   法律上的空白与现实困境形成了讽刺的对比:明明账户里有存款,保险单上签着名,却因为缺少一纸监护证明,所有资产都被冻结在制度里。   这起事件揭开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选择独居或不婚的都市人,又该如何解决后顾之忧呢?他们经济独立,生活充实,却很少考虑当意外来临,谁能为自己做出生死抉择?   法律规定的监护顺序看似严密,从配偶到父母,从子女到兄弟姐妹,但当这个传统亲属网络不存在时,整个系统就会出现真空。   蒋女士的遭遇不是孤例,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多元,传统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相应的法律保障和社会支持体系却显得滞后。独居群体在未来很可能面临相同的隐忧。   眼下,类似“意定监护”这样的制度正在被更多人了解。它允许成年人在清醒时,通过书面形式为自己指定信任的人作为未来监护人。   不过,任何制度设计都需要与公众认知、社会配套同步推进,否则再好法律条文也难解燃眉之急。   值得欣慰的是,蒋女士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不过这件事也值得每个人深思:我们习惯将生命规划聚焦在事业、住房、养老储蓄上,却常常忽略了最基础的生命危机预案。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不婚不育 独居 意定监护   信息来源: 上观新闻|46岁上海独身女子突发昏迷!身边一个亲人都没了,但医药费已超21万... 文|墨海 编辑|史叔

0 阅读:113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