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一份医疗工作报告显示,全国140多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中,90%以上集中在城市,其中70%聚集在大城市,而农村医疗经费仅占全国的25%,这个数据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他当即指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谢谢] 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但如何落实却是个难题,单纯派遣城市医疗队下乡效果有限,这些队伍难以长期驻扎,还会影响城市医院的正常运转。 转机出现在基层实践中,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王桂珍参加了四个月的医学速成培训后,选择背起药箱在乡间行医,她一边劳动一边治病,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赤脚医生”。 同时湖北的覃祥官医生创新提出合作医疗模式,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生产队再从公益金中为每人提取5角钱作为补充,村民看病只需交5分钱挂号费,吃药不再另外收费。 这两个创举很快引起了重视,1968年上海《文汇报》刊登了王桂珍的调查报告,《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相继转载,毛泽东在阅读后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这一制度由此在全国迅速推广。 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赤脚医生队伍已超过500万人,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85%,形成了县医院,公社卫生院和生产大队卫生室三级医疗体系,这些赤脚医生用“一根针,一把草”的简易方法,处理农村常见的腹泻,咳嗽,割伤等疾病。 他们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大幅降低了医疗成本,农民只需花费极少的费用,就能享受到基础的医疗服务,世界卫生组织曾将这一制度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如今赤脚医生制度已演变为现代的乡村医生体系,但它所体现的因地制宜,服务大众的理念依然值得借鉴,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让医疗资源更加公平可及,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网友评论:我爷爷就是当年的赤脚医生,背个药箱满村跑,谁家发烧拉肚子,扎个针采点草药,几分钱就解决!现在看病排队半天,花几百块开一堆检查单,真怀念那种朴实劲儿。“ 毛主席这一怒真改变了亿万人命运,当年农村合作医疗每人每年交1元,看病只要5分挂号费,这才是真正的普惠医疗,现在医保虽好,但农村老人看病还是难啊。“ 作为医学生,课本里从没提过这段历史,原来‘赤脚医生’是农民自己叫出来的,他们用一把草药一根针,让中国成了世界初级医疗典范!这才是医者仁心。“ 现在村里诊所都快没了,年轻医生谁愿意留守,当年‘半农半医’的模式虽然土,但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议乡村振兴把赤脚医生精神捡回来!“ 赤脚医生水平有限,但关键是‘接地气’,现在AI诊疗,远程医疗这么发达,能不能也搞个‘数字赤脚医生’,让专家为农民在线会诊?“ 这段历史的情感很复杂,有对赤脚医生“一根针一把草”解决看病难的怀念,也有对当前农村医疗资源失衡的无奈,毛主席当年发怒的核心,是逼着医疗资源“下沉”,让农民看得起病找得到人,如今虽然有了新农合和乡村医生,但如何让医疗真正回归“救人而非赚钱”的初心。 你觉得最适合现代农村的医疗形式是什么?是高价培养专家下乡,还是培训本地青年做‘数字村医’?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的方案! 信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