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的一天,北京医院重症监护室内,气氛凝重。高龄的邓颖超躺在病床上,氧气面罩轻轻起伏。护士轻声询问她是否还想见谁,她睁开眼,艰难地吐出两个字:“李鹏。”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92年7月的一个晚上,北京医院的病房里格外安静。 邓颖超躺在病床上,已经昏迷了好几天。 当时担任总理的李鹏和妻子朱琳前来探望,秘书赵炜俯身在邓颖超耳边轻声告知。 听到这个消息,原本虚弱的邓颖超突然睁开了眼睛,用微弱却清晰的声音喊出"李鹏"两个字。 这成为她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邓颖超与李鹏之间的情谊,要追溯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1925年,邓颖超与周总理结婚后不久就怀有身孕。 但当时革命形势紧张,她毅然选择放弃这个孩子,一个人默默去药店买了打胎药,忍着剧痛休息三天后就继续投入工作。 1926年冬,邓颖超在广州经历难产,生下的一名男婴因医疗条件所限不幸夭折。 这次难产导致她子宫受损,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颖超把对孩子的爱倾注到救助战争孤儿的工作中。 1938年,她在武汉创建战时儿童保育会,收留了三百多名流浪儿童。 随着战事吃紧,她又组织将孩子们转移到重庆、贵阳等大后方。 在重庆,她扩大保育规模,收留儿童超过三千名,还创办儿童教育实验班,亲自设计课程。 1939年,邓颖超在重庆保育会遇到了11岁的李鹏。 李鹏的父亲李硕勋是早期共产党员,1931年就为革命牺牲。 母亲赵君陶带着他艰难生活。 邓颖超立即安排李鹏住进保育院,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每个周末,她都会来看望孩子们,特别关心李鹏的学习情况。 1941年,邓颖超和周总理调往延安工作,特意带上了成绩优异的李鹏。 在延安,李鹏进入自然科学学院学习,经常被邀请到周家做客。 周总理和邓颖超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关心他的学习和成长。 周总理发现李鹏有点驼背,每次见面都会拍拍他的背,提醒他要挺直腰板。 1945年,李鹏获得去莫斯科能源学院深造的机会。 临行前,周恩来嘱咐他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邓颖超则细心为他准备行李。 在苏联求学的七年里,他们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1952年李鹏学成归国,被分配到电力工业部工作。 邓颖超经常去单位看望他,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 1954年李鹏与朱琳结婚时,邓颖超亲自操办婚礼,还送了一套简朴的家具作为新婚礼物。 婚后,邓颖超经常邀请夫妻俩到家里做客,像母亲一样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 即使在文革期间,邓颖超和周恩来自身处境艰难,仍尽力关心和保护李鹏。 1976年周恩来逝世前,特意嘱咐邓颖超要继续照顾李鹏。 邓颖超牢记这份嘱托,在之后的岁月里始终关心着李鹏的工作和生活。 1979年李鹏担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后,邓颖超经常与他讨论国家电力发展问题,给予中肯建议。 随着年事已高,邓颖超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对李鹏一家的关心从未间断。 每逢重要节日,她都会邀请李鹏全家团聚。 即使在自己身体不适时,也坚持了解李鹏的工作情况。 1985年夏天,邓颖超听说李鹏在考察三峡工程时遇到大雨,立即让秘书打电话询问他的安全。 1986年李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邓颖超多次嘱咐他要保重身体,还让朱琳多关心丈夫的日常生活。 1987年以后,邓颖超经常住院治疗,但每次李鹏来看望,她都会强打精神与他交谈,有时还会拿出老照片一起回忆往事。 1990年,邓颖超病情加重,但仍坚持收听李鹏在人大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1991年,她说话已经十分困难,但见到李鹏时仍努力询问他的工作近况。 只要李鹏在北京,总会抽时间去看望她。 1992年初夏,邓颖超病情急剧恶化。 在生命最后时刻,她心里依然惦记着李鹏。 即便处于昏迷状态,听到李鹏的名字也会有所反应。 这份深厚的情谊,一直持续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邓颖超逝世后,工作人员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专门存放与李鹏有关资料的档案袋。 里面整齐收藏着从1939年到1992年间的照片、信件和剪报。 这些物品记录了他们之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 李鹏始终铭记邓颖超的教诲,以实际行动传承着她的精神。 他多次视察儿童福利机构,强调要继承邓颖超关爱下一代的做法。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他特别重视移民安置问题,体现邓颖超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教导。 这段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始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延续了五十多个春秋。 它超越了血缘关系,是革命前辈对后代无私关爱的生动体现,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主要信源:(人民日报——邓颖超临终呼唤"李鹏")

用户10xxx15
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