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日外交交锋热火朝天之际,欧盟突然发话了:欧洲议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个别议员和“台独”分子的接触,不代表官方立场。 中日外交交锋正酣时,欧盟站出来明确表态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个别议员和“台独”分子的接触不代表官方立场,这波操作确实让人忍不住点赞。千万别以为这是欧盟突然讲究起国际关系准则了,说到底,还是中国如今的实力足够硬,尤其是中欧之间那剪不断的经贸联系,早把双方绑在了一辆利益战车上,谁也不敢轻易跳车。毕竟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真要得罪了中国这个重要伙伴,欧洲企业老板们第一个不答应。 最直观的证据就是那串实打实的贸易数据,2024年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858亿美元,即便全球经济都在踩刹车,这个数字还是实现了0.4%的同比增长。更值得说道的是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足足有5164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增长率不算惊艳,但要知道在全球贸易萎缩的大环境下,能保持正增长已经相当不容易,这背后正是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和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在撑着。 对比一下就更清楚了,2024年欧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虽然有1982亿欧元,但对美出口增长只有5.5%,而中国对欧出口3.0%的增长,是在基数更大的前提下实现的,含金量一点不低。 就拿现在最火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欧洲人对中国产电动车的依赖程度早就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纯电动汽车进口总值152亿欧元,其中55%都来自中国,这个比例直接占据了半壁江山还多。 要知道韩国作为汽车制造业强国,对欧出口也才占16%,日本和美国更是只有9%。这意味着欧洲街头跑的那些纯电动新车里,每两辆就有一辆装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欧洲本土汽车产业虽然厉害,2024年总产量达到1210万辆,纯电动汽车也占了13%,但架不住中国电动车性价比高、技术成熟,欧洲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了中国产品。这种情况下,欧盟要是敢在台湾问题上含糊其辞,影响了中欧贸易,首先着急的就是德国大众、宝马这些汽车巨头,他们的市场份额可经不起折腾。 中国和欧盟的合作早就不是单向的出口,而是深度绑定的产业链合作,宁德时代在西班牙的布局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和欧洲第四大汽车集团斯特兰蒂斯联手,在西班牙砸了41亿欧元建磷酸铁锂电池工厂,这可是欧洲新能源领域的大项目。 按照规划,2026年工厂就会进入运营调试,2029年实现量产,未来能给西班牙创造超过4500个高技能就业岗位,涉及工程师和技工等多个领域。 要知道欧洲在锂电生产领域人才储备不足,宁德时代还要派中国工程师去手把手教技术,这种技术和资本的深度融合,早就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对西班牙来说,这不仅是就业和税收的问题,更是推动本土新能源产业升级的关键;对欧盟来说,这样的合作项目多一个,就多一分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理由,毕竟谁也不想跟真金白银过不去。 可能有人会提,法国葡萄酒2024年对中国出口跌了20%,是不是说明中欧贸易有松动?其实这恰恰反过来说明了双方关系的紧密。法国葡萄酒出口额虽然下滑,但2024年仍是史上第四高的年份,而且跌幅背后有反倾销调查和关税调整的因素,并非市场需求彻底萎缩。 更重要的是,单一行业的波动根本影响不了整体经贸大局,中国对欧出口的增长早已多点开花,除了新能源汽车,机电产品、智能家居、光伏产品等都在欧洲市场站稳了脚跟。欧洲的消费者离不开中国产的高性价比家电,欧洲的能源转型也需要中国的光伏组件和储能设备,这种全方位的需求,不是某一个行业的短期波动能撼动的。 再看看欧盟内部的情况,个别议员跳出来跟“台独”分子接触,其实就是想刷点政治存在感,但欧盟官方立刻出来澄清,这背后就是利益的权衡。欧盟很清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要是真因为个别议员的小动作影响了中欧经贸合作,损失的可是整个欧洲的利益。 2024年中国对欧出口增长3.0%,意味着欧洲市场从中国获得了更多质优价廉的商品,这在通胀压力还没完全缓解的欧洲,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同时,中国市场也给欧洲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管是奢侈品、汽车还是化工产品,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都是欧洲企业不敢忽视的。 说到底,欧盟的立场转变从来都不是靠嘴皮子说服的,而是靠中国实实在在的实力赢来的。7858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不是凭空来的,是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到高端不断升级的结果,是中国市场从单一消费到多元需求的体现。 从每三辆电动车就有一辆用宁德时代电池,到欧盟纯电进口过半来自中国,这些数据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经贸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仅是尊重国际关系准则,更是欧盟维护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