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前司令员陈永康直言,大陆很难用武力统一台湾!去年解放军在台海搞的演习,那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抢滩登陆”,以前打仗,可能想着派兵上岛硬拼,可现在不一样了。你看那无人机、隐身战机满天飞,电子战装备一开,对方雷达、通讯全乱套,这哪是光靠岸边修几个堡垒能防住的。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台军前司令陈永康那句“大陆很难用武力统一台湾”一出,让岛内某些媒体立刻欢呼,仿佛捡着护身符,但要是真把他原话听完整,就知道他不是在给台湾壮胆,而是在提醒:现代战争早就不是堆堡垒、摆大炮那套了,你还拿几十年前的思路应对今天的技术,这才是真的危险。 陈永康资历够深,看过各种版本的台海演练,也清楚两岸军力差距,他之所以说“大陆武力统一不容易”,并不是觉得台军能打赢,而是指出现在的作战方式,已经从“兵临城下”变成了“先打掉你的神经系统”。 打不打得赢是一回事,代价有多大是另一回事。 过去的战争讲究先抢滩上岸,现在的战争讲究先让你“看不见、听不到、动不了”。 现代冲突的第一步,就是瘫痪指挥、截断通讯、压制防空,这不是比谁的士兵能跑多少公里,而是比谁先把对方的“中枢神经”拔掉。 电磁压制、网络攻击、电子干扰这些东西一开,对方的雷达像眩晕一样,通讯像断网一样,部队部署像被按下暂停键,反应速度直接掉到冰点。 这种情况下,谁先掌握信息、谁先打断对方指挥系统,谁就已经赢了一半。 解放军的第一波攻击,压根不会去抢滩,卫星在天上盯,侦察机、长程雷达一起接力,把岛内机场、指挥部、雷达站的位置全部锁定。 随后导弹精准命中,跑道炸出大坑,机库被掀翻,地下工事也能被钻地弹点名,这些目标一旦瘫痪,台军战机不是飞不快,而是飞不起来。 与此同时,电子战部队会全程压制雷达,电子侦察兵根据信号特征定位目标,随时引导火力。 对方通讯系统一乱,再强的火力也像断线风筝,第一轮打的不是地面,而是中枢。 最尴尬的是台军引以为傲的海岸线防御,几十年的堡垒、大炮、雷区,台军自己感觉“固若金汤”,但在无人机蜂群面前,根本撑不住几秒。 几十上百架便宜、灵活的小无人机冲过去,操作员戴个头显就能精准点名堡垒的射击孔,成本低得吓人,拦一架亏一架,旁边还有机器狗在城市里钻来钻去,探路、破障,比士兵冲锋安全太多。 这些新装备的出现,让台军那种投入巨资的海岸防线越来越像摆设——能不能用是一回事,在高强度智能化攻击下能不能活过一分钟,是更现实的事。 陈永康说“难”,就是在点出这种思维落差:你用旧时代的方法,对付新时代的武器,当然难。 更难的是台军自己的短板,岛内所谓“自研武器”问题一堆,自造潜艇试航不断延期,还曝出漏水问题;导弹命中率受天气影响大得离谱;雷达和火控系统常常对不上节奏。 而外购武器更尴尬,买来一堆结果维护困难,妥善率上不去,再加上招兵困难、后勤链脆弱、飞行员流失严重,台军能真正投入实战的兵力远比表面数字少得多。 现代战争不是比谁装备贵,而是比谁的体系能打多久、补给能撑多久、信息能不被切断,台军恰恰缺的就是体系。 有些人把宝押在外援上,觉得美日一定会出手,但美军的“地狱景观战略”说白了就是用大批无人装备来拖延,不是硬拼。 美方兵推曾显示,就算美国想大规模介入,也至少得几周时间,这期间台湾能不能撑住另说。 再看看日本,口号喊得最响,民意却最怕被牵连,真要动手,谁也不愿意当第一个挨打的。 所以指望外援“稳赢”,更多是一种政治想象,而不是作战现实。 陈永康说武统难,很大部分是在提醒:两岸经济绑得太深,一旦发生高烈度冲突,台湾的工业链会瞬间断裂,制造业停工、贸易停摆、金融市场暴跌,大陆这边也会有损失。 战争不是打不赢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的问题,双方付出的代价都会非常大。 再把话拉回来,他那句“难”,其实隐藏着一个更现实的劝告:别把安全感建立在军购和堡垒上。 战争方式换了,防线思路得跟着换;台军体系有短板,外援有边界;而两岸经济互嵌的程度,让动武的成本都是天文数字。 硬拼不是路子,调整路线、减少对抗、增加对话,才是台海能稳定下来的真实逻辑。 说到底,陈永康那句话并不是在替台湾壮胆,而是在敲钟:别再拿几笔军购、几座水泥堡垒,当成能挡住一整套飞在天上、连在网里的现代化体系。 战争成本高得吓人,真正聪明的是别把自己逼进那条死胡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