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对北方四岛和东海的立场不会改变,还会继续在公开场合强调相关主张。 北方四岛,就是择捉、国后、色丹和齿舞这四个小岛,1855年的时候,日本和俄国签了个条约,说这四岛归日本,可到了1945年,二战快结束时,苏联红军突然出兵占了这四岛,还把岛上的1.7万日本居民全赶走了。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要我说,日本这次突然对外宣布,在北方四岛和东海问题上的立场不会改变,还会继续在国际场合强调,看上去像一句强硬表态,其实更像是在把早就说过无数次的话重新包装、再放一遍。 关键不在内容,而在时间点:日本为什么偏偏在现在“重申”?这背后藏着的,是日本自己也难以掩饰的焦虑与算计。 先说北方四岛,历史上确实曾划给过日本,但到了1945年,苏联作为战胜国按战后安排接管了这里,还把岛上住着的日本居民迁走。 之后的几十年,岛上的基础设施、军事部署、驻军力量都由俄方一步步完善,到今天,导弹阵地、机场、道路全是俄军体系的一部分,早已经不是一张“谈得回来”的白纸。 日本不是不知道现实,却偏偏每年都要搞“北方领土日”,政客要在镜头前义正辞严讲几句,教材也要写上“固有领土被非法占领”。 久而久之,这四个岛已经从现实层面的领土争端,变成了日本政坛一个固定的象征——谁敢在这个问题上态度软一点,下一秒就会被扣上“卖国”的帽子。 日本不是在等结果,而是在维持一种政治姿态。 东海则是另一根正在往外冒的刺,争议点很清楚:钓鱼岛主权、日本鼓吹的“中间线”、海底油气资源。 日本这套“中间线”说法,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本质就是为了在东海往西推边界,好把油气田纳入自己的可控范围。 而中国的立场同样明确:大陆架自然延伸、历史主权证据充足,钓鱼岛是中国的,不存在什么“议价空间”。 日本明白这些,所以它的策略就是在外交场合不断抗议,在舆论空间不断强化“受侵害”的叙事。 一边讲“立场不变”,一边在国内媒体上塑造一种“我们才是被动一方”的氛围,为的是在现实改变不了的情况下,让社会情绪始终处于亢奋或紧绷的状态,好继续维系政权的内部动员。 那日本为什么偏偏选现在再把这些“陈年老调”念一遍? 首先是国内矛盾积压得太严重了,经济疲软、物价上涨、少子化恶化、薪资停滞,老百姓怨气太重,政府又解决不了,只能靠领土议题来制造“共同敌人”,最方便、最廉价。 尤其是执政党,需要靠“强硬形象”留住右翼票仓,领土问题正好是最容易操作的工具。 对外则是另一层考量,美国不断强化“印太战略”,把日本当作前线节点,日本越是在北方四岛和东海“强调立场”,越像是在回应美国的战略节奏,顺便借题发挥,在反俄议题上蹭热度,在涉华议题上示意“态度坚定”。 一句话,日本想让美国看到: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我很配合,只不过,日本这套做法真正触碰到的,却是俄中用“现实存在”构筑的硬防线。 俄罗斯在北方四岛的军事部署只会越扎越深,新的导弹阵地、船坞、雷达站都在不断升级,对日本的声音,俄方态度始终一致:二战结果不容否定,领土问题不再谈。 中国在东海的节奏也非常稳定:常态化巡航、规范执法、持续在场,这比什么口号都更有力量。 在外交上,中国也会对日本的“中间线”论调逐条回应,明确指出这种主张既不合法,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日本的言辞和中国的现实操作摆在一起,对比非常明显。 日本的“硬话”带来的后果,反而是让自己陷入更尴尬的位置。 对俄,对话空间进一步压缩,连象征性的“恢复谈判”都更难了;对华,东海摩擦风险随之升高,但日本经济又离不开中国市场,这就形成一种“两头受挤”的局面。 对整个地区来说,日本的重复表态只会增加不确定性。 东盟国家最怕的就是大国摩擦加剧,而日本的姿态会让东北亚安全议题压得更沉,美日虽然借着“立场不变”继续强化合作,但这不等于周边国家愿意跟着起哄,更多国家反而选择保持距离。 至于中国,最清楚不过:日本喊多少次“立场不变”都改变不了现实格局,中国关注的是战后秩序、地区稳定、主权原则,而不是日本政治人物的情绪波动。 钓鱼岛主权不会退让,东海权益不会放弃,北方四岛的问题则是俄日之间的战后遗留,中国支持战胜国的历史结论,不会允许有人借此否定二战成果。 中国不会被日本的口头动作牵着走,也不会因为日本的“声量”改变既定布局,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借“表态”不断试探实际边界——这才是中国持续保持在场、保持节奏的理由。 说到底,日本这次官宣,看着像是“态度坚定”,实际上更像是在给自己壮胆,北方四岛和东海的走向,从来不是靠喊话决定的,而是谁能稳定维持秩序、谁能承担实际责任决定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