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斩首”警告删除,日方误以为中国软了,没想到更狠的一招!中国限制镓锗出口,日本半导体生产“瘫痪”,85%原材料依赖中国,未来还敢继续挑战吗? 很多人没看懂,中方删除“斩首”警告压根不是服软,而是换了种更精准的打法。这警告本就是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强硬回应,删除只是避免话语被断章取义,绝非放弃立场。 可日方偏偏揣着明白装糊涂,觉得中国是怕了,转头就跟着美国对23项半导体设备实施对华管制。他们忘了自己是资源贫瘠国,半导体的命门早被中国攥在手里。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不会说谎:国内半导体用镓85%以上来自中国,锗的依赖度更是近乎100%。信越化学的镓化合物产线,80%原料来自河南冶炼厂。 就在日本沾沾自喜,以为摸清了对方的底线时,他们转头就做了一件大事,紧跟美国的步伐,宣布对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实施对华出口管制。 这无疑是火上浇油,他们似乎忘了自己国家的经济结构是怎样的。作为一个资源极度贫瘠的岛国,日本的繁荣,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辉煌,是建立在全球稳定供应链之上的。 而在这条链上,有些关键环节,早已被中国牢牢攥在手里。风暴来临前的宁静,往往最容易被误以为是风平浪静。 中国的反制很快就来了,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直接的点名,只是一纸公告,宣布对镓和锗两种关键金属及其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这消息一出,全球半导体行业瞬间绷紧了神经,而反应最激烈的,恰恰是刚刚还在沾沾自喜的日本。为什么?因为日本的半导体命脉,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掐在了手里。 日本经济产业省那冰冷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国内半导体生产线上流淌的镓,超过八成都要漂洋过海从中国运来,而锗的依赖度更是夸张到了近乎百分之百的程度。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写在报告里的残酷现实。 具体到企业层面,这种依赖就变得更加触目惊心。比如日本化工巨头信越化学,其生产的镓化合物是制造射频芯片和功率器件的核心材料,他们生产线上的原料,有八成直接来自中国河南的冶炼厂。 想象一下,当每月计划的上百吨高纯度镓突然断供,整个生产线将面临怎样的停滞?再比如全球领先的硅晶圆制造商SUMCO,他们的锗晶圆车间,每月都需要从中国的云南等地拉回上百吨的粗锗进行精炼。 锗是红外光学和光纤通信不可或缺的材料,没有了它,从夜视设备到高速通信网络,一系列高端产品的制造都将陷入困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供应链风险,而是生产“瘫痪”级别的打击。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偏偏是镓和锗?这两种金属在自然界中并不以单质形态大量存在,它们通常是提炼铝、锌等矿产时的副产品。 中国之所以能掌控全球供应,靠的不仅仅是矿产储量,更是几十年下来形成的、无法轻易复制的庞大冶炼和提纯产业链。 说白了,就算日本或者其他国家能找到原矿,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产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提纯到半导体工业所需的超高纯度。 建立一个这样的产业链,需要的是巨额的资金、漫长的时间以及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日本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他们过去几十年里,将制造业重心过度偏向下游的精密加工,而忽视了上游基础材料供应链安全的必然结果。 如今,日本的半导体企业正陷入一片混乱,他们疯狂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供应商,但结果往往是失望而归。价格飞涨是必然的,更可怕的是根本拿不到货。 这盘棋下到这里,每一步都牵动着全球产业链的神经。当初以为对方删除警告是软弱的信号,如今看来,那更像是一种战术调整,避免了在口舌上纠缠,直接选择了在七寸上发力。 这种不动声色的精准打击,比任何言语上的警告都来得更有分量。面对这样的局面,未来的博弈又会走向何方?这恐怕是每个关心国际局势的人都得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