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悄然转向。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报道:“韩国总统室将东北亚三国的官方表述顺序统一为‘韩中日’。韩联社引述韩国总统室相关人士说,这是因为有关表述的使用最为普及,以此消除不必要争议。” 这一变化背后,是韩国政府外交姿态的悄然转向。前任尹锡悦政府时期,对中国与日本,将谁放在前面,时常引发关于“与某国关系更近”的争议,而其 “亲日远中” 的倾向一度影响地区互动。现任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在延续韩美同盟的同时,展现出更务实的外交思路。 相较于尹锡悦政府的偏向性政策,李在明政府更注重平衡对外关系,通过调整表述等具体行动谋求改善对华关系。这一转变绝非偶然,核心是基于韩国自身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 回想前几年,尹锡悦政府上台初期,外交姿态相当鲜明。为了迅速拉近与日本的关系,推动美日韩三边合作,在一些场合的表述上,刻意将日本置于中国之前,这被外界广泛解读为“亲日远中”的明确信号。 这种做法在当时确实引发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在历史问题和民族情绪依然敏感的背景下,每一次排序都像是在公众的神经上轻轻拨动了一下,引发关于“韩国到底更亲近谁”的无休止争论。 这种偏向性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美国的战略布局,但也让中韩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经贸合作的氛围变得微妙起来。 然而,国际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韩国作为一个经济体,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当政治的激情逐渐冷却,现实的经济利益便会浮出水面,成为决策者无法回避的考量。 中国连续多年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核心产业链上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捆绑。韩国的许多龙头企业,其最大的海外市场依然在中国。 当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任何一个理性的政府都不会轻易放弃如此庞大且紧密的市场。因此,改善对华关系,稳定经贸基本盘,就成了韩国国家利益中一道必答题。这次表述的调整,可以看作是首尔在用行动回答这道题。 这种调整,并非意味着韩国要放弃韩美同盟这个安保基石。恰恰相反,它展现了一种更为成熟和复杂的外交智慧,即在坚持核心同盟的同时,努力与其他大国保持平衡与沟通。 韩国深知,身处大国博弈的漩涡中心,完全倒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将表述顺序调整为“韩中日”,既安抚了国内希望改善对华关系的呼声,也向北京释放了善意,同时又没有刻意贬低日本的位置,更像是一种回归常态的举动。 这是一种外交上的“去风险化”,通过语言上的细微调整,为实质性的关系改善铺路,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为自身争取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当然,一次表述的改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中韩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比如萨德问题、供应链安全、以及地缘政治立场差异等,依然需要双方通过持续的对话和智慧去管控。 但这个小小的变化,至少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起点,一个让紧张关系得以缓和的契机。 它表明,在经历了前期的摇摆和试探之后,韩国政府正在重新校准自己的外交罗盘,试图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到一条更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务实路线。这艘航船的航向修正,或许不大,但足以让周边的观察家们屏息凝神。 这一看似微小的调整,究竟会是地区关系回暖的春风,还是仅仅是外交舞台上的一次短暂喘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影响东北亚未来的格局?对于韩国的这种“平衡术”,你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