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说白了,现在讨论中国跟日本再打起来能撑多久就是个伪命题,真正该琢磨的是,如今的日本到底还有没有资格跟中国谈 “撑” 这件事! 最近网上总有人说日本这不行那不行,一会儿说他们半导体产业被我们追着打,一会儿又说他们自卫队装备老旧缺人缺装备,可你没发现一个事吗? 就算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的短板,日本人自己心里门儿清,可为啥还老是一副狂妄的样子,时不时在我们周边晃悠挑事? 你真当日本人笨啊?别傻了,要是真笨,当年能凭着弹丸之地在亚洲折腾那么多年,还敢去招惹美国? 他们的精明和算计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今天的“狂妄”从何而来?答案或许并不在他们自己身上,而是在于那把悬在西太平洋的“保护伞”。 日本的军事姿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借力打力”的表演。它的和平宪法像个紧箍咒,限制了其主动进攻的能力,自卫队更像是一支装备精良的“国防军”而非“远征军”。 它的底气,并非源于自身能“撑”多久,而是赌那个“保护伞”会撑多久。这种依赖性的强大,本身就是一种脆弱。 再看看经济层面,这可是衡量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最终指标。曾几何时,日本制造是品质的代名词,汽车、家电、动漫,无不影响着世界。可现在呢?曾经的骄傲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就拿汽车产业来说,这是日本经济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但新能源的浪潮已经拍到了脸上。当中国的电动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时,日本的转型却显得步履蹒跚。 更不用说,日本的GDP总量已经被德国反超,跌到了世界第四。一个经济总量不断下滑、内部市场持续萎缩的国家,拿什么去支撑一场现代化的、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已经不是装备的问题,是国力根基的问题。 而比经济更可怕的,是那个看不见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的因素——人口。日本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已经不是新闻,而是深入骨髓的社会危机。 一个连兵源都严重短缺、社会活力不断下降的国家,如何想象它能爆发出持续的战斗力?自卫队招不到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未来的黯淡前景。 战争,归根结底是人的较量,当一个国家连“人”这个最基本的元素都在流失时,所谓的“撑”又从何谈起呢?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日本那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狂妄”,或许会有新的理解。那可能不是源于自信,而是一种焦虑的表演。 通过在外部制造紧张气氛,可以转移国内民众对经济停滞、社会沉闷的注意力,同时也能为突破和平宪法限制、扩充军备寻找借口。这是一种典型的“内病外治”的策略,用一个外部的“强敌”形象,来凝聚内部早已涣散的人心。 他们挑事的姿态,更像是一个明知体力不支,却还要在擂台上摆出架势的拳手,目的是为了吓退对手,或者至少,能多撑几个回合,等待场外援助。 因此,整个讨论的焦点已经完全错了。我们还在纠结于“能撑多久”,实际上已经落入了对方设置的语境陷阱。 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在经济上被超越、军事上受制于人、人口上持续衰退的国家,它凭什么获得与中国平等“对撑”的资格?它的“撑”,是靠自己的实力,还是靠别人的施舍? 当那个外部的“保护伞”因为自身利益考量而选择收缩时,日本还剩下什么?这盘棋的走向,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清晰得多。对于这个话题,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