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正式宣布了 泰国这回算是动真格了,大米出口一路往下滑,越南在旁边抢生意,印度干脆降关税甩货,再坐不住只能看着市场被啃光,索性不坐等风来,直接亮出了减费的狠招。 这可不是随便减俩钱的应付事儿,是真下了狠手,把出口许可证那笔费用直接砍到了底。核心意思特别明确,就是要把以前攥在大企业手里的 “出口权” 给撬出来,重新分到基层的人手里。 之前可不是这样,想做大米出口,光办个证就得花不少钱,基层农户和小商家根本扛不住,只能靠着大企业转手,赚点辛苦钱不说,还没话语权。现在这套玩法直接改了,谁最苦就给谁实惠,精准得很。 基层的农民合作社、种植团体想出口,这笔许可证费用直接全免,一分钱不用掏;那些中小企业更划算,直接按一折两折来收,以前动辄五万泰铢的成本,现在一万就能搞定。门槛一下降下来,愿意干、能干事的人就多了,不用再被卡在门外看着大企业吃肉。 这步棋其实早该走了。之前泰国大米出口的日子有多难,业内都清楚。2025 年上半年出口量直接跌了 27%,硬生生从全球第二滑到第三,印度稳坐第一,越南踩着机会往上冲,把差距越拉越大。 印度大米成本本来就比泰国低近三成,解禁后更是靠着低价抢下了非洲、中东的大片市场,越南也靠着产量高、品种多的优势,把不少原本买泰国米的客户抢了过去。 更头疼的是,自家农民都开始转种越南米,因为人家的品种产量高、生长期短,一年能种好几茬,反观泰国本土的一些品种,要么产量低,要么周期长,农民种着不划算,长此以往连本土米种都可能保不住。 以前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很大程度是出口渠道被掐着。大企业握着出口权,基层就算种出好米,也得层层转手,成本上去了,在国际市场上自然没竞争力。 就拿泰国茉莉香米来说,全球香米市场那么大,泰国一年也就卖出去一百万吨左右,剩下的全被越南和其他国家分走了,不是米不好,是基层没机会直接对接国际买家,只能跟着大企业的节奏走。 现在这波减费政策一落地,等于给基层松了绑。农户不用再依赖大企业,自己就能直接办手续出口,省下来的费用就是纯利润,种本土米的积极性自然能提上来。 中小企业也能放开手脚,以前五万泰铢的办证费是笔不小的负担,现在降到一万,哪怕接些小订单也有的赚,市场里的参与者多了,整个出口生态反而能活起来。 而且这政策踩的点也挺准,正好赶上全球米市较劲的时候。印度虽然靠着低价占了市场,但库存压力大,补贴也扛得费劲;越南出口量涨了,可价格压得太低,赚的钱反而少了。 泰国这时候激活基层力量,等于多了无数个 “小触角” 深入国际市场,大企业能接大宗订单,基层能做散单、特色单,互补起来反而比单纯跟着降价管用。 毕竟基层直接出货,没有中间环节,价格上能跟对手拼,品质上又有泰国米的底子,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这政策不光是救出口,更是稳根基。泰国近四分之一人口都靠种米谋生,大米出口是实打实的经济支柱。基层能通过出口赚到钱,就不会轻易放弃本土米种,那些像巴吞他尼府香米这样快消失的品种,说不定能靠着出口红利重新活过来。 之前总说要开发新品种、降成本,可连出口的门路都不给基层,再好的品种也卖不出去,现在把门槛拆了,农民才有动力去种好米、保品种。 当然,能不能把失去的市场抢回来,还得看后续。毕竟国际米市的竞争早就白热化了,印度的价格优势、越南的产量优势摆在那儿,不是减点费就能立刻逆转的。 但至少这步棋走对了方向,不再盯着大企业那点存量,而是激活基层的增量。以前是少数人握着渠道,现在是更多人能参与进来,市场活力一上来,办法自然就多了。 现在政策已经落地,就看基层能不能接住这个红利。农户赶紧去了解申请流程,中小企业把手续理顺,直接对接国际买家,把泰国米的口碑重新打出去。 要是能借着这股劲把出口量拉回来,再保住本土米种,那这波减费大招就算没白放。要是接不住,那再多政策也没用。 不过从目前的架势看,泰国是真想打破之前的僵局,不再被大企业捆着胳膊腿,让基层的力量真正顶上来。毕竟大米出口这碗饭,从来不是靠等出来的,得自己伸手去抢。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泰国新政助大米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