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已恶化,菲国61个市镇大断电,忙着反华的马科斯,被要求下台。 11月6日,台风“海鸥”带着巨大的破坏力扑向菲律宾中部地区,强风暴雨横扫了一大片地方。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已经确认至少114人丧命,另有127人下落不明。 大约61个市镇遭遇了大规模停电,超过20万人被紧急撤离。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街道上满是淤泥和垃圾,原本平静的日常生活瞬间变成了灾难现场。 这场天灾的肆虐,不仅考验着菲律宾的抗灾能力,更撕开了马科斯政府治理能力的巨大裂痕,尽管当局高调宣称已动用全国资源展开救援,并协调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但灾区的实际情况却暴露了救援行动的严重滞后。 重灾区宿务省的民众反映,灾后48小时内仍未见到大规模救援队伍,临时避难所内物资匮乏,数千人挤在学校体育馆内,仅能分到少量饼干与饮用水,老人与儿童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 更令人愤慨的是,就在民众挣扎于生死边缘之际,马科斯政府竟抽调2000名士兵与大量救援装备,在重灾区吕宋岛北部开展联合军演,高调展示“布拉莫斯”导弹,热炒反华对抗姿态,原本可用于转移灾民的直升机、运送物资的军用卡车被投入军演,导致救援力量严重不足,这种“弃民于水火”的操作,让灾区民众的失望彻底转化为愤怒。 救援不力的背后,是菲律宾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溃败,而这一切的根源直指难以根治的腐败顽疾,宿务省作为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防洪工程早已沦为“豆腐渣工程”——政府多年前拨款修建的堤坝高度不足1米,且多处存在偷工减料问题,在台风暴雨面前毫无抵御能力,直接导致沿岸村庄被洪水淹没。 审计部门数据显示,2023至2024年间,菲律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350亿比索预算中,至少有80亿被利益集团挪用,其中就包括多个省份的电力设施升级项目。 老化的电网本就不堪一击,加上维护资金被克扣,使得台风来袭时61个市镇的供电系统瞬间崩溃,更讽刺的是,马科斯在灾害发生前还高调宣称“已解决基建腐败问题”,但灾情的实际走向,狠狠戳破了这一谎言。 国内危机未平,外交困局又让菲律宾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马科斯政府上台后,一味奉行激进反华政策,在南海问题上频频挑衅,不仅非法侵占岛礁、驱赶中国渔船,还频繁与美国开展联合军演,试图借助外部势力施压,然而这种投机取巧的外交操作,并未给菲律宾带来实质利益,反而导致其外交空间持续收缩。 此次灾害发生后,菲律宾曾向多个国家寻求紧急援助,但因外交关系僵化,部分国家的援助响应迟缓,仅有少数国家提供了有限的物资支持,对比之下,中国在得知灾情后,第一时间表示愿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马科斯政府出于反华政治考量,迟迟未予回应,导致灾区错失了关键的救援窗口期。 民众逐渐看清,政府沉迷于地缘政治博弈,却将国内民生抛诸脑后,这种本末倒置的政策,正在将国家推向更深的困境。 内外交困之下,马科斯的支持率遭遇断崖式下跌,菲律宾社会气象站最新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已从上台初期的42%暴跌至25%,不信任度飙升至53%,创执政以来新低,越来越多的民众走上街头,在马尼拉、宿务等主要城市发起大规模抗议活动,举着“马科斯下台”“先救民生再搞政治”的标语,要求政府正视治理失责。 更值得关注的是,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政治姿态悄然转变,她近期多次公开批评政府的救援部署,并亲自前往灾区慰问民众,其支持率逆势攀升至59%,与马科斯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有政治分析师指出,当前菲律宾国内的不满情绪已接近临界点,若马科斯政府无法及时扭转局面,不排除出现更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雪上加霜的是,灾害还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菲律宾统计局数据显示,台风已造成农业损失超200亿比索,多个主要产粮区被洪水淹没,粮食价格短期内暴涨30%,旅游业作为菲律宾的支柱产业之一,受灾严重的多个海滨景区损毁殆尽,预计全年旅游收入将减少15%以上。 与此同时,菲律宾比索汇率持续走低,11月12日比索对人民币汇率跌至0.1204,较年初贬值超5%,进一步加剧了进口物资的成本压力,普通民众既要面对物价上涨,又要承受失业风险,生活困境日益加剧,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 如今的菲律宾,正深陷天灾、人祸、腐败与外交失策交织的多重泥潭,马科斯政府若不能及时摒弃激进的反华政策,将治理重心转移到民生改善与灾后重建上,这场政治危机或将进一步升级。 对于菲律宾民众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守护家园、解决实际困境的政府,而非沉迷于权力博弈与地缘政治的政客,这场灾害不仅是对菲律宾抗灾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政治体制的深刻反思——当民生福祉被政治私利裹挟,最终只会让国家与民众付出沉重代价。 你认为马科斯政府能通过调整政策化解此次危机吗?菲律宾未来的外交与内政该如何平衡?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