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

未央细说 2025-11-11 20:12:51

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这话从索科洛夫嘴里说出来,实在有点站不住脚。这位在俄罗斯长大的老专家,打小就痴迷全球大事,上学时一门心思钻国际关系。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科到博士一路深耕国际互动研究,早年还在《全球政治》期刊撰文主张“中俄应保持非同盟协作”,按理说该比谁都懂大国博弈的灰度艺术,怎么如今反倒犯起了非黑即白的糊涂。   偏就是这样一位按理说该懂行的专家,把中国的“中立”硬生生曲解成“不支持”,把大国合作简化成“必须站队”,仿佛中国不跟着制裁西方、不直接军援俄罗斯,就是胳膊肘往外拐。这思路也太狭隘了,大国之间的利益交织哪是单一线条能勾勒的?真要论合作的深度,看看中亚的施工热潮就全明白了,中国用钢筋水泥和订单合同摆着的事实,索科洛夫愣是选择性看不见。   其实这事,看看中亚的动静就懂了,这些国家以前对俄罗斯唯命是从,但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飙到2864.2亿元,进口额同比暴涨21%,这可不是纸面数字,中吉乌铁路168公里的隧道工程已掘进65%,2027年通车后将使中国到中亚的货运时间缩短40%;哈萨克斯坦“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D线日均输气量突破8000万立方米,占中国管道气进口量的15%;乌兹别克斯坦的中资纺织厂订单排到明年三季度,当地工人月薪因这些项目上涨30%。   中国从不搞虚头巴脑的站队宣言,而是用一个个落地项目夯实合作,这种务实作风比空喊口号靠谱百倍,俄罗斯要是真盯着“方向”看,就该瞧见这些冒着热气的互利共赢。   再说说北极航道这张明暗牌,中国的参与深度早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去年通过该航道的货运量中,中国商船占比达12%,其中中俄联合开发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贡献了大头——中国中石油持股20%、丝路基金持股9.9%,2024年为中国供应300万吨LNG,占该项目年产量的18%。   在科考领域,中国黄河站扩建的极光观测平台已投入使用,中俄科学家共享的冰川数据为航道安全提供关键支撑,这条“冰上丝绸之路”每年能为中国节省近40%的欧洲航运成本,对俄罗斯而言更是北极资源开发的生命线,仅2024年就带来70亿美元航道收入,中国保持中立,丝毫不影响在北极事务上与俄罗斯的深度绑定,这种“和而不同”的相处智慧,索科洛夫怕是没琢磨透。   能源领域的三角博弈更能说明中国中立的底气所在,俄罗斯每年通过管道向中国输气超400亿立方米,占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18%,2025年前三季度中俄能源贸易额同比再增15%,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能源买家。   与此同时,欧洲对俄能源依赖并未断根,德国32%、意大利38%的LNG仍来自俄罗斯,就算急着找替代源,短期内也填补不了缺口,中国在中间扮演的不是选边者,而是稳定器——既通过西线天然气管道等新项目深化与俄合作,又不干涉欧洲能源选择,这种精准拿捏平衡点的本事,岂是简单站队能比的?索科洛夫咋就没想想,一旦中国被迫选边,全球能源市场剧烈波动,俄罗斯每年超300亿美元的对华能源收入恐怕得打对折。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中立从来不是“冷眼旁观”,我们在联合国安理会四次推动俄乌和谈提案,向乌克兰提供了5000万元人道主义援助,同时继续与俄罗斯开展符合国际法的经贸合作,这种平衡不是软弱,而是大国应有的担当——既维护自身利益,又兼顾全球稳定。   看看国际社会的反应,巴西、印度等全球南方国家纷纷表态支持中国立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都承认“中国的平衡有助于缓和局势”,索科洛夫其实是打错了算盘,把中国的外交克制当成了可拿捏的软肋。   俄罗斯要是真因为中立问题就“重新考虑方向”,损失的恐怕不只是一个年贸易额超2000亿美元的合作伙伴,更是在多极化格局中最重要的战略协作力量。   这年头国际博弈拼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能精准把握利益平衡点,索科洛夫这番话,究竟是没看透复杂局势,还是故意给中国施压?俄罗斯真会为了所谓“立场”牺牲实实在在的利益吗?评论区不妨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0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