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实际情况远不是这么回事,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华人说的实在话,戳破了这个流传甚广的误区——本地的华人,真的不太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 新加坡1965年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塑国民认同。当时李光耀推行的双语政策,表面上是让大家学英语和母语,实际上是把英语推成了整个社会的工作语言和共同语言。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贸易、科技交流等诸多领域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新加坡作为一个资源匮乏、极度依赖外贸的弹丸小国,想要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融入国际社会,掌握英语无疑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捷径。 通过将英语设为工作语言,能够极大地便利新加坡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推动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新加坡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这一政策在客观上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随着英语的广泛普及,华人母语——华语的使用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 在学校里,英语授课成为主流,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对华语的学习则逐渐变得敷衍,回到家中,年轻一代也更倾向于使用英语交流,华语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长此以往,许多新加坡华人对自身的华人身份认同感逐渐淡薄,与中国的文化联系也愈发疏远,他们更多地将自己视为新加坡人,而非有着深厚中国渊源的华人后裔,对于中国的关注度自然也随之降低。 在新加坡的社会环境中,多元种族的和谐共处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新加坡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团结,在政策制定上始终强调种族平等,致力于消除任何可能引发种族矛盾的因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华人虽然在人口数量上占据优势,但也不得不收敛自身的族群特性,以避免给其他种族带来压迫感。这种对族群身份的淡化,使得华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中国的情感纽带。 在新加坡的职场中,无论是晋升机会还是职业发展,都更看重个人的能力以及对英语的运用水平,而非华人身份。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华人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上,而对中国文化、中国事务的关注则被置于次要地位。 在学校教育方面,尽管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设有华文课程,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新加坡本地的需求,与中国本土的教育存在较大差异。 华文课程的重点往往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入讲解相对较少。 这就导致许多新加坡华人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华语,但对中国的了解却停留在表面,难以产生深厚的情感认同。 从新加坡华人自身的心理层面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已经在新加坡这片土地上扎根,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社会关系,他们对新加坡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将新加坡视为自己的祖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于他们而言,更多地是一个遥远的祖籍地,虽然有着一定的情感联系,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已经大不如前。 一些新加坡华人可能还存在着一种担忧,担心过度强调与中国的联系会给自己在新加坡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多元种族的社会中,任何可能引发种族间不平衡感的行为都可能受到关注,他们害怕被贴上“亲中”的标签,从而在社交、职场等方面遭遇歧视或不公平对待,,这种心理上的顾虑,也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对中国的关注和热情。 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新加坡华人都不在乎中国的发展,事实上,随着中国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的迅速崛起,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华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中国的关系。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发展为新加坡带来了诸多机遇,无论是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还是个人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空间。 他们积极推动中新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中新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在经济领域,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新加坡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日益紧密。 许多新加坡华人企业抓住机遇,积极拓展中国市场,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这些企业主深刻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在文化领域,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学习中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文化,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华人的文化基因。
就在刚刚,新加坡防长宣布了!香山论坛上新加坡那个新防长陈振声,讲话可太实在
【8评论】【5点赞】
刘昀
新加坡死活跟我们也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