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电视骗了,上过战场老兵经验之谈:遇到爆炸时,千万不能整个身体趴在地上,但凡卧倒的,没有一个站起来的,全没了! 很多人看战争片、动作片,一看到爆炸镜头,主角立马“啪”地趴在地上,镜头一转还能毫发无伤,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遇爆炸卧倒就是标准答案。 可上过战场的老兵却说出截然不同的话,遇到爆炸千万不能整个身体趴在地上,但凡卧倒的,没有一个站起来的,全没了!这话一下子打破了大家的固有认知,到底谁对谁错? 咱先讲讲为啥电影里老演遇爆炸就卧倒,导演这么拍,一是为了画面好看、节奏紧张,让观众看得刺激,你想啊,主角在千钧一发之际“啪”地卧倒,爆炸的火光和烟雾在身后腾起,多惊险,多有视觉冲击力,观众的心都被揪起来了。 二是可能他们也不太懂真实爆炸的威力和应对方法,就按自己的理解或者以往影视作品的套路来拍,可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和现实的残酷战场完全是两码事。 战场上的爆炸那可太可怕了,一位经历过战场洗礼的老兵回忆说,在战场上,炸弹爆炸的瞬间,那威力大得超乎想象,炸弹爆炸不只是“轰”的一声响和冒团火那么简单,它带来的伤害有好几种,每一种都能要命。 先说说冲击波,这冲击波就像是一个看不见但力量巨大的“空气拳头”,在爆炸瞬间以极快速度向四面八方冲出去,它速度比声音还快,有时候你还没听到爆炸声呢,冲击波就已经到了。 它的力量特别大,能把人像布娃娃一样抛出去,还能把周围的东西,像石头、木头、铁片啥的,卷起来到处乱飞,要是人整个身体趴在地上,这冲击波通过地面传导,直接就冲击到人的身体。 人的内脏,像心脏、肺、肠胃这些,哪经得起这么强烈的冲击啊,很容易就被震得破裂、出血。很多时候,人被冲击波伤到,从外表看可能没啥明显伤口,可内脏已经受了致命伤,根本救不过来。 再讲讲弹片,炸弹爆炸后,弹片就像无数把高速飞行的小刀,向四周乱飞,这些弹片速度快、力量大,能轻易穿透人的身体。 而且弹片的飞行轨迹乱七八糟,你根本不知道它会从哪个方向飞过来,要是人趴在地上,身体大面积暴露,被弹片击中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在战场上,很多士兵受伤就是被弹片击中的。有的士兵身上被弹片扎了好多处,有的甚至被弹片击中要害部位,当场就牺牲了。比如说,在一些战斗中,打扫战场时会发现,牺牲的士兵身上有不少弹片伤口,这些弹片就是爆炸带来的致命杀手。 那为啥老兵说整个身体趴在地上不行呢?前面讲了冲击波和弹片的危害,这趴着正好让身体完全暴露在这两种危险之下。 整个趴在地上,身体和地面接触面积大,冲击波通过地面传导过来,身体就像直接承受了这股巨大力量,内脏首当其冲受到伤害。 而且趴着的时候,身体面积大,给弹片提供了更大的“攻击目标”,被弹片击中的可能性就更高,要是遇到那种威力大的炸弹,趴在地上几乎就等于把自己的性命交出去了,很难有生还的机会,这可不是危言耸听,都是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既然不能整个身体趴在地上,那遇到爆炸该咋办呢?有经验的老兵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如果身边有坚固的掩体,像厚实的墙壁、大石头、坚固的桌子啥的,要赶紧躲到后面去。这些掩体能帮你挡住一部分冲击波和弹片,大大增加生存几率。 比如说在战场上,士兵们发现有炸弹要爆炸,要是附近有战壕,就会迅速跳进战壕里,利用战壕的墙壁来保护自己。 要是没有合适的掩体,那就尽量让身体和地面保持一定角度,不要完全贴在地上,可以采取半蹲或者用双手、双脚撑地,让胸腹前面留出一点空间。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冲击波通过地面传导到身体的力量,给内脏留一点缓冲的余地,同时,双手要护住头部,耳朵也尽量捂住。 头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部位,保护好头部能避免受到严重伤害。捂住耳朵呢,是因为爆炸产生的巨大声响可能会震坏耳膜,造成听力损伤。 再和大家说个例子,在二战时期,步兵在开阔地带防备空袭的时候,常常会提前挖好掩体,这些掩体可不是随便挖的,通常都有多个拐角。 为啥要有拐角呢?因为炸弹爆炸时,冲击波和弹片遇到拐角就会被阻挡、改变方向,这样就能减少对士兵的伤害。 士兵们躲在这样有拐角的掩体里,只要不被炸弹直接命中,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大,这也说明了在面对爆炸时,合理利用地形和选择正确姿势的重要性。
别被电视骗了,上过战场老兵经验之谈:遇到爆炸时,千万不能整个身体趴在地上,但凡卧
花开富贵流年
2025-09-20 18:43: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