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周迪道被捕,面对酷刑,他很快选择了投降。但没多久,他就给上级写了一封

熹然说历史 2025-09-05 00:33:51

1944年,周迪道被捕,面对酷刑,他很快选择了投降。但没多久,他就给上级写了一封信:“日军争取我投降,我无法逃脱,不如将计就计!” 当一位老红军突然”叛变”投敌,连同志们都愤怒得破口大骂。可谁能想到,这竟是抗战史上最惊险的潜伏计划?周迪道的”投降”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周迪道是浙江诸暨人,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1944年担任新四军浙东行政公署南山财经委主任。当时正值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新四军浙东纵队急需军费,司令员何克希给周迪道下了死命令:必须筹集800万元巨款。 为了完成任务,周迪道化名朱人达,到余姚陆埠一带筹款。起初行动很成功,但一个与他有过节的伪乡长跑去日军警备部告密,周迪道被捕了。他先被关在余姚警备司令部,后又押到宁波日本宪兵队。宁波宪兵队岗哨密布,地下设有坚固的牢房,配备各种恐怖的刑具。 面对酷刑,周迪道一开始坚不吐实。但很快同牢的人中出了叛徒,指认了他新四军财经委主任的身份。就在周迪道准备慷慨赴死时,日军宪兵队思想课课长铃木政一却突然改变策略,先是封官许愿,后来故意关押了周迪道十几天,随即将其释放。日军这么做是想放长线钓大鱼。 这个转折让所有人都懵了。根据地的同志们看到周迪道在日军据点内行动自由,都以为他真的叛变了。一时间骂声四起,没人相信这位老党员会背叛组织。 就在大家谴责他叛变投敌的时候,周迪道托一个与根据地有联系的伪乡长,把一封信交到政治部保卫科科长丁公量手里。信中写道:“日军想让我成为密探,我只好暂时顺从,但我想将计就计,套取敌人情报,报效组织。如认为不妥,我即可与敌人一拼!” 这封信震惊了浙东区党委的领导们。谭启龙、何克希和丁公量经过反复商议,认为这是个深入敌人内部的好机会,完全可以将计就计。他们批准了周迪道的计划,还让他联合宪兵队其他被捕的同志,成立了”反间谍小组”。 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400小组”。周迪道担任组长,代号401,其他成员包括402周列平、403马鹤九、404王福舟、406莫奇、407张黎、408陈婕等8人,还有外围人员10名。 为了让日军相信他们确实叛变了,400小组开始了高难度的表演。周迪道经常跟伪军军官进出青楼,和伪军赌博时故意输钱,输光后就带着几个士兵去老乡家里”抢东西”还债,事后再偷偷补偿老乡。凭借这种高超的伪装,日军逐渐放下戒心,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周迪道成功打入日本宪兵队内部后,面临一个难题:活动经费从哪儿来?丁公量指示:“你们别忘了自己的身份,你们现在是汉奸,汉奸就应该有汉奸的样子,缺钱就去'敲竹杠'!”于是,周迪道专挑发国难财的奸商下手,从伪商会会长袁端甫身上”敲诈”了1亿多伪币。 400小组还完成了许多惊险任务。有一次,上海地下党为新四军搞到了一箱炸药,但无法运出。周迪道得知特高课课长木场要去上海游玩,就央求带自己和”妻子”莫奇一起去。回宁波时遇到检查,周迪道找借口请木场帮忙拎箱子,就这样成功把一箱炸药运回了根据地。 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周迪道和400小组都没有暴露。他们不仅策反了60多个宪兵,还带着一批枪支弹药和电台等军用物资回到新四军。日军直到最后都没发现,在他们心脏里竟然潜伏着这些”红色特工”。 这段”将计就计”的传奇,成为中国谍战史上的经典案例。周迪道用一封看似简单的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从”叛徒”到英雄,周迪道用智慧和勇气诠释了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故事,你觉得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98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