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8-27 21:47:18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2007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新一批院士名单,72个本土院士咱大多不认识,倒是18个外籍院士里,藏着个中国老太太,叫李爱珍。   那时网上还没现在这么热闹,新闻一出来,好多人盯着名单想:这李爱珍是谁啊?   一查才知道,她是福建石狮人,在上海微系统所搞研究,还是第一个拿这个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更让人意外的是,当时中国一共就11人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就她一个没国内院士头衔。   这份反差,一下子把大家的好奇心勾起来了,都想知道这老太太到底有啥本事。   1936年,李爱珍生在石狮港边村,爸妈都是华侨,港边村那时就是个小渔村,华侨多,家里人走南闯北的,也让她从小就知道外头的世界大。   1954年,她考上了复旦大学化学系,她读书特别拼,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毕业的时候,直接被分到了上海冶金所,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微系统所。   1980年到1982年,是她科研路上挺关键的两年,她被派到美国卡尼基梅隆大学学电子工程。   那时候华侨家庭出身的人想出国,还得克服不少顾虑,是邹元爔院士顶着压力推荐的。   在美国的时候,她专门去拜访了卓以和,这人可是“分子束外延之父”,1968年就发明了那项关键技术。   她提前做了好多功课,把自己研究里的疑问都记在本子上,见面的时候跟卓以和请教。   卓以和也觉得这中国女科学家踏实又聪明,对她印象特别深,后来还总跟人夸她的研究水平够国际顶尖。   冷战结束后,西方不再限制分子束外延设备出口,1994年,李爱珍亲自跟外国厂商谈,要给实验室引进这设备。   这东西金贵得很,全世界没几台,她跟厂商谈了好几个回合,还争取到了技术支持,就怕买回来用不了。   设备运到实验室那天,她守在那儿看了一宿,就跟看着自己孩子似的,这设备是搞半导体研究的关键,有了它,才能做那些高速电子器件、红外探测器,不管是国防还是经济,都离不了这东西。   也是199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人刚发明了量子级联激光器,这在半导体激光领域算是大变革。   李爱珍就带着团队啃起了这个硬骨头,专门研究中远红外波段的,这种激光器用处特别大,能灵敏地查出有毒有害气体,做医学检测好用,更不用说军事上的价值。   可刚开始搞的时候太难了,国外的资料少,团队里的人也没经验,她就带着大家一点点试,每天在实验室待到半夜。   就这么熬了五年,2000年左右,她的团队在亚洲第一个做出来5到8微米波段的量子级联激光器,中国也成了能搞这种器件的国家之一。   2005年11月,在埃及开的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上,她还拿了工程科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头一回拿这个奖。   可这边美国给了大荣誉,她在国内评院士的时候却栽了跟头,连第一轮评审都没过去,连初步候选人名单都没进。   有记者去问推荐她的那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人家叹了口气,就说“不好说”,没再多说一个字。   国外有个叫杜武青的科学家,特别认可李爱珍的研究组,听说她没评上国内院士,还皱着眉跟人说“我实在想不通”,但他也知道咱国内的体系跟国外不一样,没敢多问。   后来《文汇报》的记者问她,没评上院士难过吗?记者当时还怕她不愿意说,没想到她笑了笑,特别平和地说“没了工作,哪里还能有什么荣誉呢?”   她总记着别人给的帮助,像邹院士的推荐、实验室的支持,那些没得到的,她早忘了。   其实美国选她当外籍院士,根本不看她有没有国内头衔,就看她一辈子做的贡献。   反观咱们这边评院士,有时候可能太看重资格、行政身份这些虚的,没盯着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让这么好的科学家没评上。   要留住像李爱珍这样的人才,真不是靠头衔堆出来的,她们要的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是能让她好好做研究的地方,是能把本事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要是咱能多给这样的人一些支持,再别用一套标准卡所有人,这样才能留住更多好人才。   李爱珍这一辈子,没跟人争过什么头衔,就守着实验室,守着她的研究,把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往前推了一大步。   真正的科研人,从来不是靠头衔装门面,是靠一锤子一锤子砸出来的成果,靠几十年不松懈的坚持,把根扎在祖国的土地上,不管有没有光环都不挪窝。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咋做才能让这些实在人被更多人看见、被好好对待呢?

0 阅读:224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01

用户17xxx01

3
2025-08-28 00:07

国内邱院士之流太多。

猜你喜欢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