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将一批淘汰的机器高价卖给中国,导致我国亏损好几亿,就在美国准备看中国笑话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局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1年,中国化工行业在己内酰胺生产上遭遇严峻挑战,当时,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对尼龙制品需求急剧增长,但核心技术却被欧美国家牢牢掌控。 为此,中国相关企业希望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而此时,一家美国公司主动向中方出售一批设备,中方技术团队一度感到兴奋。 中国斥数亿元巨资购入这些设备,寄予厚望,可谁能想到,这些被宣传成“先进”的机器,实际上却是美方“刚刚退役的二手机器”。 它们安装投产后,立即暴露出严重问题,未能达到预期产能,产品质量频频不合格,机器常因故障停工。 这些设备非但未能促进产业进步,反而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和负资产。 就在此时,一位名叫闵恩泽的老科学家挺身而出。 闵恩泽,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我国化工催化剂研究的开拓者和业界泰斗,他的一生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闵恩泽幼年亲历近代中国动荡欺凌,心中便深植了让民族不再受辱的报国誓言,后来,他曾远赴美国求学,刻苦钻研化工技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955年,他与妻子克服重重限制,毅然回到祖国。 此后,他便一直活跃在中国化工研发第一线,将心血投入国家科技事业,他本已届古稀之年,可以安享晚年。 但强烈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感,始终驱动着他关注国家工业命脉,无法坐视不理。 早在2001年危机爆发的“十多年前”,闵恩泽便已洞察到单纯依赖引进技术的巨大风险。 他因此提前着手启动了相关核心技术的预研工作,他精准判断,问题的核心症结不在设备,而在于“高效稳定的催化剂”。 2001年的己内酰胺产业危机,深刻揭示了我国对外部技术过度依赖的脆弱性。 后来,美方利用新产品对中国市场展开大规模低价倾销,而中国高价生产的己内酰胺产品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无人问津。 大量库存堆积,导致中国化工行业亏损数亿元,整个产业陷入“寒冬”,被外界冷眼讥讽为“工业笑话”。 就在这时,在闵恩泽的带领下,团队从零开始,对己内酰胺的反应机理进行系统研究,但最初的尝试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甚至出现过装置损毁的意外。 经过数百次试验和无数次失败的煎熬,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一条全新的催化剂路线。 这项自主创新的成果,被誉为让中国化工产业凤凰涅槃的“真催化剂”,它为中国己内酰胺生产打开了一条绿色生产新道路。 随着新型催化剂的应用,工厂生产线焕发出新生。 原本低效的装置经过改造,产能提升数倍,能耗却明显下降,仓库里积压的产品不再滞销,重新进入市场。 中国产品逐渐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几年之后,相关绿色工艺和催化剂技术还成功出口到其他国家,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性技术方案。 那场由美国设备引发的危机,在闵恩泽的带领下,被转化为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中国不但守住了产业安全,还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新的形象。 闵恩泽院士的一生,不仅是一部科技报国的奋斗史,更以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和持续创新的品格,为国家工业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那炽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责任感,驱动着他即使年逾古稀,也无法坐视国家工业困境。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迎难而上的勇气,证明外部封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放弃。 2016年3月,这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享年93岁。 他的事迹深刻启示我们,国家工业发展的“催化剂”从来不是轻易购买的设备或技术。 真正的催化剂,是像闵恩泽这样拥有远见与家国情怀的科学家,以及他们引领下实现的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