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天超过60家企业关门,德国经济的“多米诺骨牌”倒下第一块竟是北溪管道的一声巨响。 上半年11900家企业接连倒闭,创下近十年新高,曾经强大的工业引擎,如今竟沦落到靠变卖企业续命。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那场精心策划的爆炸。 谁能想到,一条被炸毁的能源大动脉,竟能压垮一个工业帝国? 这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波动,这是一个时代的黄昏,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当昔日荣光不再,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唏嘘与疑问,这个故事,得从那条命悬一线的管道说起。 北溪管道曾是德国的能源生命线,每年稳稳输送550亿立方米廉价俄气。 化工、钢铁这些吃能源的重工业,全靠它活着。 可以说,俄乌冲突前,俄罗斯天然气占了德国进口总量的55%以上,是德国工业的半条命。 正是这种低价且稳定的能源供应,让德国的工厂像印钞机一样运转。 如今这一切成了过去式,德国只能转头求着美国买液化天然气。 可美国人哪会客气,价格比2021年的俄气翻了2.3倍。 有时候还得从印度、土耳其等国买“转口气”,成本再添一成,说是被薅羊毛都不为过。 这种能源成本的飙升,就像一把滚烫的剪刀,正在一下下剪着德国工业的血管。 那些曾经的巨头,如今又该如何呼吸? 这为接下来的企业倒闭潮,埋下了最致命的伏笔。 多米诺骨牌的倒下,比想象中更快。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上半年10702家企业破产,信用机构的数据更触目惊心,足有1.1万家。 虽然统计口径略有出入,但凶猛程度显而易见。 就连大型服装制造商Esprit和欧洲第三大旅游运营商FTI都没能幸免。 “德国制造”正在变成“高价制造”。 化工巨头巴斯夫最有发言权,靠俄气生产的化肥原料曾占欧洲近三成市场。 现在能源成本飙升,维持基本生产都费劲。 汽车行业更是雪上加霜,调查显示,超一半企业计划在德国裁员。 采埃孚更是放出狠话,2028年前要裁员1.1万到1.4万人,相当于每4个德国员工里就有1个要丢饭碗。 这裁员力度看得人咋舌,手都在微微发抖。 软件巨头SAP也跟风,将裁员计划从8000人扩到了1万人。 更致命的是,企业想自救都难。 研究显示,2023年申请破产的公司,到去年上半年只有35%能通过重组挽救。 而三年前这一比例还是57%,存活率降得比坐过山车还快。 高利率、全球需求疲软,投资者不愿接手,困境中的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倒下。 这就像多米诺骨牌,北溪管道炸了第一块,能源成本涨了第二块,企业倒闭是第三块,裁员潮是第四块,一环扣一环,根本停不下来。 说起来也讽刺,德国模式的失败,其警示价值远超经济数据本身。 它折射出一个顶尖工业国在时代转折面前的战略短视,亲手将能源自主这张王牌,换成了短期政治正确的虚无筹码。 最终让百年基业成了别人案板上的鱼肉。 面对持续的压力,德国政府最新妥协的“增长法案”被批为“杯水车薪”。 而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坚持发展核电,使其成为欧洲电力净出口国。 平均电价仅为德国的三分之二,吸引了包括宝马在内的多家德企将新电池厂选址在法国边境。 根据德国宏观经济研究所预测,若当前困境持续,到2030年,德国可能面临“去工业化”不可逆转的风险。 面对类似的“结构性危机”,当体系的惯性大于其纠错能力时。 我们是否还能找到打破宿命的钥匙? 这或许是比哀悼一个工业帝国更有意义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