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正在敲响:2025年日本防卫预算创下历史新高。 但首相石破茂对“侵略”二字绝口不提。 这种内在矛盾的“岩浆”,正在再次涌动。 一个不敢正视自己历史的邻居,为何军国主义欲望却愈发膨胀? 它那人口、资源、地理的宿命,如何将它一次次推向危险的边缘? 要理解这一切,先得明白那份刻在骨子里的空间挤压。 日本1.25亿人,被硬生生塞进比云南省还小的土地上。 在东京,市中心一套60平米的公寓,价格足以让普通年轻人望而却步。 许多人只能蜗居在10平米的“胶囊公寓”里,连张书桌都放不下。 这种生存空间的稀缺,让“向外寻找空间”的念头,像一颗深埋的种子,始终存在于民族意识的土壤里。 更要命的是,这片土地还“家徒四壁”。 工业的血液石油,99.7%依赖进口;钢铁的粮食铁矿石,99.6%需要海运。 一旦国际航线中断,整个国家的工业命脉将瞬间停摆。 这份“命脉被别人掐着”的滋味,驱动着它历史上一次次铤而走险。 这种客观困境,形成了一种“生存焦虑的路径依赖”,像个幽灵,始终盘旋不散。 然而,比客观困境更让人警觉的,是它对历史的暧昧态度。 今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在“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嘴上说“反省”,却对“侵略”和“加害责任”绝口不提。 转头便强调要“为世界和平做贡献”,典型的避重就轻。 右翼势力更是将“村山谈话”污蔑为“自虐史观”,公然将南京大屠杀说成是“争议事件”。 他们用歪曲的教科书告诉下一代:“日本是二战的受害者。” 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不知道“九一八事变”,只知道原子弹时,危险的种子便已埋下。 反观德国,战后的彻底反思与道歉,不仅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奠定了其经济腾飞的基石。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这份坚持的价值在于,它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日本历史的污点,更照出了我们自身时刻保持警惕、自强不息的必要性。 一个不敢直面历史的邻居,才是我们最深刻的警示! 这四种情况——人口压力、地理脆弱、资源枷锁、历史模糊——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复杂而沉重的大网。 它让日本身上始终带着一种内在的张力,就像地壳下涌动的岩浆。 虽然被国际秩序和核威慑的地壳暂时压制,却始终在寻找宣泄的出口。 这种内在张力的外溢,正在改变东北亚的战略平衡,刺激着地区性的军备竞赛。 给整个区域的和平稳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一个国家真正的安全,不仅在于坚船利炮,更在于拥有一个健康、坦诚、能够自我纠错的历史观。 历史的伤疤,唯有直面和反思,才能真正愈合,否则终将成为未来冲突的火种。 面对一个不敢正视历史的邻居,我们除了保持警惕,更应做好自己。 这,才是我们最该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