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再提叙利亚了?很简单,因为各方都吃饱了,现在的叙利亚名义上还是个国家,

物规硬核 2025-11-11 11:15:31

为什么没人再提叙利亚了?很简单,因为各方都吃饱了,现在的叙利亚名义上还是个国家,但实际早被各方势力啃得七零八落,连地图上的边界线都成了摆设。   2024年,叙利亚内战步入第十三个年头,这个曾经占据全球头条的国家,如今却在舆论场中渐渐沉寂,不是危机已经解除,而是各方势力在瓜分完毕后,达成了一种微妙的"饱腹平衡"。   如今的叙利亚版图,更像是一张中世纪地图:巴沙尔·政府控制着包括大马士革在内的西部主要城市,约占国土面积的65%。   美国支持的库尔德武装牢牢掌握着东部产粮区和油田,土耳其及其代理武装在西北部建立起"安全区",就连极端组织的残余势力,仍在广袤的沙漠地带神出鬼没。   更复杂的是,在这片土地上,俄罗斯瓦格纳集团的雇佣兵、伊朗革命卫队的民兵,都在各自划定的势力范围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查尔斯·李斯特将这种状态称为"功能性解体",没有一个主体能够统一全国,但各方都满足于现有的势力范围。   在代尔祖尔省,库尔德武装控制的油田每天产出约8万桶原油,这些黑色黄金通过错综复杂的渠道流向市场,为各方势力输送着资金。   在地中海沿岸,俄罗斯获得了塔尔图斯港49年的租约,这个沙俄时代就梦寐以求的温水港,如今成为莫斯科在地中海最重要的战略支点。   土耳其则通过控制阿勒颇西北部的工业区,每年获得超过5亿美元的收入,前联合国叙利亚问题专家达尼埃尔·里奇形象地比喻:"这就像一场饕餮盛宴,每个客人都分到了自己那份牛排,现在只是坐在餐桌前慢慢享用,"   当各方势力在谈判桌上瓜分利益时,叙利亚平民却在承受着这场"平衡"的代价,最新数据显示,90%的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200万人流离失所,2023年爆发的霍乱疫情至今仍在蔓延。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际社会的"援助疲劳",2024年联合国叙利亚人道主义响应计划仅获得不足30%的所需资金,大马士革一位要求匿名的经济学教授痛心地说:"我们既不是俄罗斯人也不是美国人,却要永远承受他们交易带来的后果,"   叙利亚已经成为一个地缘政治实验室,俄罗斯通过叙利亚证明了其作为区域权力经纪人的能力,美国则借库尔德问题巧妙地牵制着土耳其和伊朗,以色列定期空袭叙境内的伊朗目标,却小心翼翼地避免打破现有格局。   这种微妙平衡让联合国安理会连续七年无法通过任何实质性决议,贝鲁特美国大学政治学教授卡里姆·比塔尔指出:"大国在这里测试着代理人战争、能源控制和难民政治的极限,而所有的实验成本都由叙利亚人民承担,"   大多数分析师认为,叙利亚冲突很可能像塞浦路斯问题一样,陷入长期冻结状态,各方既无力吞并对方,也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于是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稳定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战争似乎没有胜利者,但平民永远是失败者。叙利亚从全球焦点沦为"被遗忘的危机",这一过程折射出当代国际政治的三个深层痼疾。   全球注意力经济正在重塑人道主义议题的优先级,在乌克兰战争、加沙冲突等新热点的冲击下,公众和媒体的同情心似乎也遵循着"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一个持续十三年的悲剧,即便其惨烈程度有增无减,也难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持续吸引关注,这种"人道主义疲劳"直接转化为政治意愿和经济资源的撤离。   大国博弈进入了"精细化经营"的新阶段,与传统的领土吞并不同,当代强权更倾向于在弱主权国家建立"有限控制区",俄罗斯要的是战略支点,美国关注的是反恐前哨,土耳其追求的是缓冲区。   这种"各取所需"的模式既降低了直接统治的成本,又无需承担重建责任,叙利亚由此成为地缘政治的试验场,其主权被切割成碎片,供各方进行利益最大化经营。   最令人忧心的是,叙利亚模式正在成为处理复杂冲突的默认方案,从也门到萨赫勒地区,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身影,当冲突各方形成某种力量平衡时,国际社会便倾向于接受这种"有管理的混乱"。   这种趋势的固化,实质上意味着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正在崩塌,弱国主权成了可以随意交易的商品。   要打破这一困局,国际社会需要建立针对"冲突持久化"的追责机制,比如,对在长期危机中持续获利的各方实施定向制裁,要求冲突相关方为人道主义通道提供保障,并为最终的政治解决方案设定明确时间表,否则,叙利亚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其他冲突地区的明天。

0 阅读:0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