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不是能力。 表面上,西方联盟的"去风险"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七国集团的"供应链韧性倡议"已从纸面走向现实:日本豪掷6000亿日元扶持半导体国产化,荷兰阿斯麦对华光刻机出口在今年第三季度骤降45%。 美国更联合日、荷将芯片管制升级至"小院高墙2.0"版本,这张精心编织的技术包围网似乎正在收紧。 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裂痕,韩国半导体对华出口在经历16个月低迷后重拾增长,德国大众宣布30亿欧元加码中国新能源研发,就连美国企业也在寻找变通之道。 英伟达特供中国的AI芯片H20虽性能大幅阉割,却仍在数据中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矛盾现象印证了《联合早报》的洞察:在这场博弈中,政治意愿与商业逻辑正在进行激烈的拔河比赛。 面对西方的技术围堵,中国正在三个维度构建自己的防线: 在成熟制程领域,中芯国际的55nm芯片产能已占全球32%,汽车、家电所需的成熟制程芯片自给率突破75%,形成了独特的制造优势。 在关键材料方面,中国对镓、锗的出口管制立竿见影,直接影响到美国半导体企业仅能维持90天的生产库存。 而在系统替代上,华为鸿系统装机量突破4亿大关,长江存储的128层3D NAND闪存成功打入国际品牌供应链。 这些进展印证了中国科学院专家叶甜春的判断:"在全球化倒退时,自主创新从备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美国智库CSIS的模拟研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若要完全剥离中国半导体供应链,需投入1.2万亿美元和8-10年时间,这暴露了全球科技产业的深层矛盾: 美国掌握着EDA软件等顶尖技术,却缺乏完整的制造生态,亚洲四小龙占据全球70%的芯片制造份额,却严重依赖美国设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年进口芯片额高达4156亿美元。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使得任何激进脱钩都会引发全球性经济震荡,正如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警告:完全技术脱钩可能导致全球半导体成本上涨35%-65%。 在这场科技竞争中,最危险的趋势莫过于正在形成的"数字铁幕",美国主导的Chip 4联盟与中国自主创新体系渐行渐远。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封锁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苏联在西方封锁下造出首颗人造卫星,中国在瓦森纳协定限制中研发出量子计算机。 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技术差距本身,而在于创新生态的割裂,当斯坦福实验室与清华园的协作受阻,当全球科学家无法自由交流,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疾病防治等共同挑战时的能力将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效率悖论":在开放环境中,智能手机能在十年内革新七代,而在封闭体系中,创新可能退化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美国在5G领域排除华为后,建设成本激增30%且进度滞后,就是明证。 未来的出路或许在于找到"竞争性共存"的平衡点,在国家安全领域划定明确红线,在民生科技领域保持必要协作,正如经济学家斯宾塞所言:"全球经济需要的是多操作系统,而非单极霸权," 当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来临,建立类似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跨国技术治理体系,或许比筑起技术高墙更能保障人类整体利益。 这场持久战最终考验的,不是哪个国家能更快实现技术自治,而是谁能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创新生态,毕竟,芯片可以分割,但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智慧需要汇聚。 在这场科技马拉松中,没有真正的赢家通吃,只有在这场动态平衡中不断寻找新的合作可能,才能实现真正的科技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