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岛东边太平洋上有一个大岛 —— 兰屿,面积约 45 平方公里,有钓鱼岛的十几倍大,相当于 67500 亩,可以对比澳门面积只有 33 平方公里。兰屿是海底火山喷发隆起而形成的,因上面盛产蝴蝶兰而得名。这地方位于太平洋外海,东边就是深海外海,岛屿陆地有一定的规模,有很大的战略价值。 兰屿位于台湾岛东南外海,距离本岛大约90公里,孤立于太平洋边缘海域之间。它的地质身份十分明确,是典型的火山岛,地壳活动的产物。 岛上的地貌崎岖,山峦起伏,最高点超过四百米,没有大城市的平坦,却有海拔和密林的层次感。 这个大约45平方公里的岛屿,换算成亩的话是67500亩,听起来抽象,但如果你熟悉澳门,兰屿的面积已经比澳门整整多出三分之一。而它的面积,竟然还足足是钓鱼岛的十几倍。 岛上原住民以达悟族为主,他们与自然共生的方式,给这座岛屿留下了独特的人文印记。 达悟人不用砖头水泥建房,而是用漂流木搭建传统地下屋,既能防风抗台,又能保温降暑。这种生活智慧,既是对环境的适应,也是对土地的尊重。 兰屿的名字,也与自然有关,因岛上盛产蝴蝶兰而得名。这种花不只美丽,更是生态的象征。在一个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上,竟能繁衍出如此娇艳的植物,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奇迹。 从生态到人文,兰屿都有它独特的一面。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在地缘政治中的潜在意义。 兰屿不只是地处台湾岛东南,它的东侧,直接就是深海外海。再往东,便是广袤无垠的太平洋。 从地理上说,它是我国面向太平洋的“前哨”,是海上通道的一个自然节点。别看它孤零零地站在海上,但在某些航线和海底光缆的路径上,它的位置恰好是最敏感的区段。 如果把地缘格局看作一盘棋,兰屿的位置就像棋盘边缘的马,平时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一旦局势激烈,它的作用却能起到“翻盘”甚至“定盘”的效果。 这个岛屿不大,但它所处的海域,却是连接东海、巴士海峡和太平洋三大水域的交汇处。 东海是我国的重要门户,巴士海峡是通往南海的咽喉,而太平洋则是全球最大洋区,谁能有效掌握这一区位,谁就能在区域博弈中占据更稳固的位置。 近年来,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周边海域的军事活动频率明显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兰屿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它不像钓鱼岛那样频繁登上国际新闻头条,但它的“沉默”,恰恰是一种稳定的力量。一个像兰屿这样具有地理优势、生态独特性、文化延续性的岛屿,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不是被长期边缘化。 从我国整体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兰屿也具备重要的潜在价值。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强调海洋经济、海洋生态和海洋安全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兰屿作为台湾东部的重要岛屿,完全可以在这一战略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无论是构建海洋观测和科研站点,还是发展适度的生态旅游与文化保护,亦或是作为海上航道的保障节点,兰屿都具备不可替代的现实基础。 此外,兰屿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可能性。它虽地处热带,但因地形海拔变化,局部区域气候多样,适宜多种农作物、生物资源的生长。 再加上其海洋资源丰富,周边海域渔业潜力巨大,这些都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然,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兰屿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盲目开发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科学规划、渐进推进才是兰屿发展的可行路径。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兰屿的战略地位不容小觑。它的存在,增强了我国在太平洋西岸的海洋纵深,也为我国海上态势感知提供了天然的支点。 当前,随着海洋争端和周边力量的活跃,岛屿的现实控制权和管理能力,已成为国家维护主权和安全的重要支撑。兰屿虽小,但其处的位置,决定了它在国家整体海洋战略中的分量不小。 如果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兰屿像是地图上的一个孤岛,那现在,它更像是区域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坐标。 它不喧哗,不张扬,但却实实在在地承担着属于它的重量。而这种重量,正是我们在讨论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区域治理时,不能忽视的一环。 在未来的发展中,兰屿应当被更科学地纳入整体区域战略布局中。无论是作为科研站点、生态保护区,还是国家海洋监测与管理的前哨阵地,它都具备实现多重功能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兰屿的地理定位,使它天然具备桥梁属性,可以联通内陆与深洋,内政与外交,生态与安全。这样一个拥有自然馈赠、人文积淀和战略位置的岛屿,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与规划。 兰屿不需要被“发明”,它本来就在那儿;也不需要被神化,它的价值本就扎实。所需要的,是我们用更清晰的视角去看它,用更扎实的政策去支撑它,用更长远的眼光去规划它。 素材来源:海上明珠——兰屿 国际在线 2019-05-17 10:57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