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可这话听着就气人,他们咋不想想,现在的奥运会早不是几十年前的香饽饽了,早成了烫手的生意,弄不好就得砸手里。 先说这奥运生意有多坑,早年的蒙特利尔就是活生生的例子。1976年那届奥运,市长一开始拍着胸脯说绝不亏,预算才3亿美元,结果呢?建个体育场光工人罢工就耽误好几次,材料价格蹭蹭涨,最后花了15亿美元,直接欠了一屁股债。 当地老百姓被迫交了几十年的烟草税和彩票钱,直到2006年才把债还清,那体育场还落了个“大欠债”的外号,现在换个屋顶都要8.7亿美元,纯属花钱养累赘。 还有雅典2004年奥运,本来想靠这提升国际地位,结果腐败加工期延误,成本从估算的数亿飙到85亿欧元,赛后21个场馆大半闲置,游泳池里长杂草,成了老鼠窝。 这笔债直接成了希腊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全国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教育医疗经费都被砍了,这哪是办奥运,分明是给自己挖坑。 再看近的,东京2020奥运更惨,本来预算73亿美元,延期一年直接涨到1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上千亿。 疫情期间空场办赛,门票收入一分没有,赞助商花了33亿美元却没得到多少曝光,最后净亏210亿人民币。 那些花大价钱建的场馆,新国立竞技场花了78亿,水上运动中心25亿,赛后利用率还不到30%,天天闲置着吃灰,老百姓能不骂吗?民调支持率才43%,都说这是“全民焦虑”不是“全民狂欢”。你说这生意谁还敢做? 上海、成都、广州可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城,他们不申办,全是经过实打实盘算的。 上海其实早被巴赫盯上了,还办过奥运资格赛攒经验,甚至可能留了场馆用地,但就是不着急。 为啥?上海现在更看重的是长远发展,不是靠奥运刷存在感,要是花几百亿建一堆场馆,赛后要是租不出去、维护费还得贴钱,那不是给城市添负担吗? 还不如把钱投到浦东的科创企业、老城区改造上,这些才是真能拉动民生的实在事。 成都更务实,直接说申办是国家层面的事,城市不能自己拍板,这话说得实在,成都这几年办了大运会、汤尤杯,场馆和组织能力早练出来了,但就是不冒进。 他们心里门儿清,办奥运得看经济形势,要是投入太大,把教育、医疗的钱挪过来,老百姓肯定不答应。 先把基础打牢,等什么时候办奥运能真正带动产业、惠及民生,再考虑也不迟,这种稳当劲儿才是对城市负责。 广州之前还有人提过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申办,可最后也没动静,广州的规划里写得明白,现在想联合港澳办世界杯,这种区域联动的赛事更能拉动旅游和产业。 办奥运太烧钱,大湾区里每个城市的需求不一样,协调起来费劲,万一超支了谁来担责?与其冒这风险,不如先把南沙的交通、珠三角的产业协同做好,这些比办一场奥运的意义大多了。 国际奥委会总说失望,可他们自己也该反省,以前办奥运讲排场,现在谁还吃那套? 中国城市早就过了靠奥运撑面子的阶段了,2008年北京奥运确实成功,但那是举全国之力办的,188亿支出里大部分投了地铁、公路这些基础设施,赛后鸟巢一年办50多场活动,水立方改成冰立方继续用,还能赚钱。 可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这条件,也不是每次办赛都能这么幸运。现在咱们更看重“办赛惠民”,钱要花在刀刃上,比如修条便民路、建个社区医院,比建个只能用十几天的奥运场馆强百倍。 再说全球申办的情况,看着有两位数的意向方,其实大多是凑数的,南非跳出来说想办,可他们自己经济状况也不好,无非是想借“非洲首届奥运”的名头拉赞助,能不能成还两说。 国际奥委会心里也清楚,现在愿意接这生意的城市越来越少,所以才盼着中国城市出手。 可咱们的城市早就清醒了,奥运这生意要是算不过账来,再大的名头也不顶用。 说到底,上海、成都、广州的沉默,就是对“奥运生意”最理性的回应,以前总觉得办奥运是荣耀,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荣耀是把城市建得宜居,让老百姓过得踏实。 国际奥委会要是真不想失望,不如好好改改奥运的玩法,别再让它变成烧钱的包袱,到时候不用催,自然有城市愿意办。 要是还抱着老观念觉得大家该抢着申办,那只能继续失望下去。

向日葵
说的是,我们必须要在证明我们的强大,只需要好好参与比赛就是了,再也不要大量投资人力物力财力做这些带来损失不小的设施建设了!
潘沈
以前他们的爱搭不理[捂脸哭]现在的我们,他们的高攀不起,这种感觉真好[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