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亿化为乌有。郭台铭和富士康没想到国产崛起得竟然这么快。 2017年,郭台铭在白宫意气风发,宣布砸100亿美元(约675亿元人民币)在威斯康星州建10.5代面板厂,号称要带美国重返制造业巅峰。 郭台铭当年站在白宫的镜头前,怕是没想过自己会栽得这么难看。那会儿他大概觉得,靠着美国的市场和政策背书,再加上富士康的代工实力,建个高端面板厂还不是手到擒来。 可他没算到,美国喊了这么多年的制造业回归,压根就是个缺胳膊少腿的架子,产业链断了几十年,想一下子补起来哪儿那么容易。 威斯康星那厂子刚动工就露了怯。原计划的 10.5 代面板产线,号称能生产超大尺寸显示屏,结果建着建着就缩水了,先是说先建低世代产线过渡,后来干脆改成了组装厂,连核心的面板制造环节都给砍了。 钱砸进去不少,工期却一延再延,从最初说的 2020 年投产,拖到后来连个准信都没有。 当地政府给的补贴也没少拿,可换来的就业岗位连当初承诺的零头都不到,当地人骂声一片,美国媒体也跟着起哄,说这是 “昂贵的笑话”。 其实根子早就埋好了。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缺配套企业,缺熟练工人,连建厂房的建材都得从外面运,成本蹭蹭往上涨。 就像面板这种精密制造,需要上下游几十家企业围着转,玻璃基板、偏光片、驱动芯片,哪一样断了都不行。 美国本土根本凑不齐这整套班子,富士康要么从亚洲拉供应链,要么等着美国本土企业从零开始,前者成本高得离谱,后者等不起也耗不起。 反观国内,早就形成了完整的面板产业链,从上游材料到下游组装,一条线走到底,效率高还省钱。 郭台铭这边在美国磕磕绊绊的时候,国内的面板厂正闷头往前冲。以前还得跟着韩国、中国台湾的厂商后面学,现在早就追上来了。 2025 年的时候,国内头部的几家面板厂已经把市场份额攥得牢牢的,京东方、TCL 华星这些名字,在全球市场上都响当当。 行业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前三名加起来能占七成以上的市场,小厂被淘汰的淘汰,被并购的并购,整个行业越来越规整。 技术上更是突飞猛进。MiniLED 这种高端技术,以前还是少数厂商的专利,现在国内早就量产了,2025 年高端电视里用的比例都超过三成了,市场规模一下冲到 5000 万台。 亮度、对比度都比老技术好,正好赶上 2026 年体育赛事多,大家伙儿都想换个好电视看比赛,这需求一下就起来了。 更关键的是成本降下来了,全球第一条 10.5 代面板产线快折旧完了,接下来每年都有产线完成折旧,大尺寸面板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卖得便宜还赚钱,国外厂商根本顶不住。 国内的面板厂还特别会跟下游配合,不再是自己造什么就卖什么,而是看下游品牌需要什么就产什么。有时候还会给下游让点利,或者给点市场开发的支持,帮着下游卖货。 这样一来,下游卖得好,回头又来多采购面板,形成了良性循环。京东方甚至还琢磨着投资下游品牌,帮着解决大电视运输、安装的难题,把整个产业链的活儿都理顺了。 再看富士康,威斯康星的厂子没撑出什么名堂,国内的市场份额还被一点点蚕食。以前不少国内电视品牌都找富士康代工面板,现在人家直接跟京东方、TCL 华星合作,又近又方便,成本还低,谁还愿意舍近求远。 郭台铭当年赌美国能给他撑场面,没料到国内的产业升级速度这么快,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手里的牌已经没几张了。 675 亿砸下去,没听到制造业回归的响,倒成了国产面板崛起的背景板。美国的制造业短板不是砸钱就能补上的,缺的是全产业链的协同,缺的是长期积累的技术和工人,这些都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而国内的面板厂,靠着一点点打磨技术,一点点完善产业链,不知不觉就站到了世界前面。 郭台铭大概到最后也没彻底想明白,他输的不是运气,是没看清时代的节奏。 以为抱着美国的大腿就能高枕无忧,却忘了真正的底气从来都是自己干出来的。这 675 亿的教训,算是把这个道理给砸透了。 参考资料:袁峰编著. 郭台铭帝国和他的富士康[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