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出身的县委书记陈行甲再度语出惊人,他直言:“我没有私愤,只有公愤,我不能忍受

重楼读世界 2025-11-08 15:49:00

清华出身的县委书记陈行甲再度语出惊人,他直言:“我没有私愤,只有公愤,我不能忍受有人在这么穷的地方、面对穷到这地步的百姓,还一笔几十万几十万地收钱,我就是代表五十万人民表示愤怒,就是代表五十万巴东人民整死他们!”一针见血,震撼人心!   在流量裹挟着各种精致话术的当下,一句不带修饰、满含怒火的直言,反而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陈行甲的履历自带一种反差感,1971年出生于湖北普通农家,母亲取名“甲”寄寓着最朴素的期望,他也不负众望,凭着刻苦一路走进清华大学的校门。   这份高学历背景,让他本可以拥有更轻松的职业选择,可他毕业后却回到家乡基层,从燃气局的普通岗位做起,一步步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2011年,陈行甲被任命为巴东县县委书记,这个“一把手”的职位,没有给他带来预想中的荣光,反而让他直面了最沉重的现实。   巴东全县近五十万人口,四十二万人居住在偏远大山深处,山路崎岖难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不少百姓还在为温饱发愁,孩子上学要走几小时山路,生病就医更是难上加难。   这样的贫困状况,让怀揣干事热情的陈行甲内心受到巨大冲击,而比物质贫困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当地官场蔓延的贪腐风气。   那些本应带领百姓脱贫的干部,却把贫困县的资源当成了“唐僧肉”,在百姓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地方,堂而皇之地一笔笔收受几十万的贿赂。   这种对比带来的刺痛,让陈行甲无法保持沉默。   在干部大会上,他当众说出那句震撼全场的话,没有迂回,没有妥协,字字句句都带着对贪腐的零容忍。   在贫困地区,每一分资金都可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计,关系到一条公路的修建,关系到一所学校的落成。   贪官手中的几十万赃款,背后可能是几十个孩子失学的机会,是上百户村民迟迟无法改善的居住条件。   陈行甲的“公愤”,恰恰击中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核心诉求,也解释了为何多年后,这句话依然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基层治理中,反腐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需要勇气与毅力的硬仗。   陈行甲到任巴东后,面对的不是单个贪官,而是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这些腐败分子相互包庇,形成了顽固的利益链条。   这场反腐风暴中,陈行甲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匿名的恐吓短信、深夜的威胁电话接踵而至,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告知“你的住址我们都知道”,妻子也担忧他的安全,劝他不必如此较真。   但陈行甲没有退缩,他心里清楚,自己退一步,百姓的希望就少一分,腐败的气焰就会嚣张一分。   2015年,巴东反腐迎来关键突破,县委副书记刘冰落马。 随之牵连出八十七人,其中包括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以及相关企业老板,这些曾经在巴东呼风唤雨的人物,最终都被绳之以法。   巴东越来越多的山路被修通,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卫生室拔地而起,百姓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陈行甲因重度焦虑,任期结束后,他选择了辞职,转身投身公益事业。   2016年起,他走南闯北,为大山里的孩子筹款修路、办学,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民生的关注。   2021年,陈行甲出版回忆录《在峡江的转弯处》。 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在巴东反腐的真实经历,没有粉饰,没有夸大,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   他出版这本书,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 让更多人看清腐败对民生的危害,同时也为儿童公益筹集善款,吸引更多人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正义与良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读书人当有风骨”的内涵。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权力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掌权者如何使用,当权力与初心同行,就能成为改变现状的力量。   当权力偏离了轨道,就可能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清华的高学历背景给了陈行甲开阔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农家,没有忘记百姓的疾苦。   这份底色让他在各种诱惑和压力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和坚定。   在网络上,陈行甲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个人标签,成为了正义、担当与初心的象征。   他的那句“没有私愤,只有公愤”,不仅是对腐败分子的宣战,更是对所有公职人员的提醒。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任何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终将受到惩罚。   在基层治理不断完善的今天,陈行甲的经历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人们看到,只要有更多像陈行甲一样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干部。   只要反腐的力度不减弱、决心不动摇,就一定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更多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信息:专访陈行甲: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幼稚、更不可耻 2024-02-23 15: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0 阅读:37
重楼读世界

重楼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