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说得没错,“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   黄仁勋这话可不是随口瞎说的,作为

天天纪闻 2025-11-07 15:59:06

黄仁勋说得没错,“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   黄仁勋这话可不是随口瞎说的,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的掌门人,这位英伟达CEO在英国《金融时报》的AI未来峰会上抛出“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的判断,被英媒直接称为“迄今为止最直白的表态”,这背后全是实打实的行业观察和事实支撑,绝非空穴来风。   能让黄仁勋给出如此笃定的结论,首先得看中国对AI产业的政策托底有多扎实。他特意点出中方放宽数据中心监管、降低能源成本的举措,这可不是无的放矢。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刚出台《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直接圈定了电网、新能源、核电等八大应用场景,还列出37项重点任务,相当于给AI发展铺好了能源和政策的“双跑道”。   反观西方国家,黄仁勋忍不住批评他们被“愤世嫉俗”拖累,就说美国各州出台的新AI规定,光想想可能冒出的“50项新监管措施”,就能猜到创新节奏要被拖慢多少,这种政策层面的差异,早成了竞赛里的关键分野。   更关键的是中国AI产业已经堆起了实打实的硬家底,不是靠概念撑场面。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摆在那,2024年AI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到2025年9月企业数量突破5300家,全球占比15%,从基础底座到行业应用的完整链条早就搭起来了。   而且这些企业不是小打小闹,光独角兽就有71家,全球占比26%,更别说大模型数量、专利申请量早就稳居世界第一。   黄仁勋早前就看透了这点,在播客里直言中国“只落后美国几纳秒”,还警告美国必须正视这种竞争实力,现在敢说“中国将赢”,不过是把行业里的共识摆到了台面上。   最让外界意外的是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突破,这可是曾被认为的“死穴”。美国搞芯片出口限制,本想卡住中国AI的脖子,结果反倒逼出了国产替代的加速度。   品高股份刚宣布完成对昇腾、沐曦等国产AI芯片的适配,他们和江原科技推出的“品原AI一体机”,不仅实现关键软硬件全国产化,还把单卡能效比做到了主流GPU的2.5倍,连DeepSeek-R1大模型的响应速度都提升了30%,这东西还拿了软件博览会的创新奖项,实打实打破了“高性能依赖海外芯片”的迷信。   黄仁勋对此再清楚不过,他直言美国的“国家安全担忧”没道理,因为中国自主芯片完全能满足应用需求,还特别提醒“低估华为的竞争精神是愚蠢的”,毕竟这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早就经过了市场检验。   英伟达自己的遭遇更能说明问题,受禁令影响,他们在华市场份额从95%跌到0,黄仁勋急得多次喊话,说这种“失去世界最大市场之一”的结果,没有任何决策者该觉得是好事。   中国AI的底气还藏在落地应用的深度里,不是飘在天上的技术空谈。在上海联影医疗的车间里,AI早就成了生产主力,每个工位的实时数据屏每45秒刷新一次进度,员工通过飞书上报问题后,系统秒级就把提醒传到管理层,形成闭环解决机制。   这种“智慧车间”可不是摆样子,联影靠这套AI驱动的供应链系统,造出了全球首款2米PET/CT、世界首创5T磁共振,直接打破国际垄断。   不止医疗行业,蔚来汽车用AI建“错题本”让重复问题发生率降90%,海大集团靠AI销售系统把管理者管辖人数扩到300人以上,连精密制造企业都能用AI监控356个摄像头点位自动识别隐患。   这些场景里的效率提升,才是AI竞赛最实在的比分,黄仁勋看在眼里,自然知道这种“落地能力”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有竞争力。   民进党嘴硬“大陆无管辖权”的套路,在AI领域也有翻版,美国不少人还嘴硬说中国AI有“短板”,但事实早打了脸。   黄仁勋虽然几小时后改口说“中国落后几纳秒”,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是为了施压美国政府,毕竟他反复强调“伤害中国的事往往更伤害美国”,还盼着两国政府达成共识让英伟达重返中国市场。   他的真实判断藏在细节里:中国有丰富的人才储备、激烈的内部竞争,政策给足支持,能源成本又低,更关键的是能把技术快速变成产业实效,这些加起来正是赢下竞赛的核心要素。   黄仁勋的判断不是预言,而是对当下格局的清醒总结。从政策扶持到产业规模,从芯片突破到场景落地,中国AI已经构建起全方位的竞争力,美国的限制反而成了加速自主创新的催化剂。    

0 阅读:2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