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上海进博会传来消息,国内很多人或许还蒙在鼓里!中国AI发展都走到这一步了

天天纪闻 2025-11-07 14:10:58

如果不是上海进博会传来消息,国内很多人或许还蒙在鼓里!中国AI发展都走到这一步了。   以前总有人觉得全球AI大模型的赛场是欧美企业的独角戏,可如今再看,中国AI不仅在技术比拼中逐渐赶了上来,更在落地应用上跑出了加速度,尤其是医疗AI这块,已经悄悄走出国门,连国际医疗巨头都忍不住投出了信任票。   就在第八届上海进博会上,全球医疗圈响了个惊雷:医疗设备“GPS”三巨头之一的GE医疗,居然主动找阿里签了合作意向书,要把阿里巴巴达摩院的医疗AI技术装到自己的高端影像设备里,加速设备的AI化升级。   可能有人没概念,GE医疗可不是普通公司,这是有120多年历史的老牌巨头,从美国通用电气拆分出来后在纳斯达克上市,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台高端CT机就能卖几千万,在医疗影像领域说一句“手握权威”绝不为过,以前都是别人求着跟它合作技术,现在反倒主动上门找中国AI借力,这背后的分量可想而知。   要说GE看中的达摩院医疗AI,确实有两把刷子。这不是那种空有噱头的技术,而是真能解决医学难题的硬家伙——专门盯着平扫CT影像里那些医生都难发现的细微病灶。   这些年先后突破了胰腺癌、胃癌、主动脉夹层这些要命的大病筛查难题,成果还三次登上了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连美国FDA都给了“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这可是国际医学界对技术价值的硬认可。   现在全球已经有9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在用它,服务过的人次超5000万,能被这么多专业机构检验,技术靠谱程度不用多说。   这次双方要搞的“一扫多查”更是厉害,以前做一次CT可能就只能针对性查一种病,以后用装了达摩院AI的GE设备,一次扫描就能同时识别多种癌症、急症和慢病,尤其是消化道肿瘤、主动脉夹层这些传统平扫CT很难发现的大病,都能被揪出来。   这可不是小改进,要知道中国每年CT检查都有数亿人次,这么一改,单次检查的价值直接翻了倍,普通人做个体检就能顺便完成多种大病早筛,早诊早治的机会一下子多了不少,对整个医疗行业都是件大好事。   而且这事儿绝不是孤例,GE医疗的选择其实是中国AI实力的一个缩影。现在全球AI赛场早就不是单打独斗了,以前欧美企业搞“技术攻顶”,拼算力拼论文,看似唬人,实则成本高、门槛也高,到了落地阶段就露怯了,连爱彼迎CEO都吐槽Open AI的模型又贵又不好用。   中国AI走的是另一条路,不盯着单一模型的“高度”,而是搞“应用共荣”的生态,把模型开源出去,让全球开发者都能用上、改造成自己需要的样子。   就像通义千问Q wen开源了300多款模型,衍生出17万个社区模型,直接在开源平台上“屠榜”;月之暗面的Kimi-K2因为能很好地融入工作流,被硅谷的平台抢着用,这就是中国AI的“后劲”。   医疗AI这块的出海更是多点开花,不光是和GE这样的巨头合作,咱们的专科AI都已经能直接服务海外患者了。   前阵子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发布的“泌语医谈”智能体,居然能用地道的越南语解答泌尿外科的专业问题,以后还要加泰语、缅甸语,直接解决了东盟患者来中国看病的语言难题。   这东西可不是简单的翻译软件,背后装了120万字的临床案例,还被医生团队训了两年,连诊断思维都学来了,现在已经接入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术后随访都能搞定,还能装在机器人里去基层医院服务。   现在外界还有人老眼光看问题,觉得中国AI只是“性价比高”,可实际情况早不是这样了。   苹果计划在iPhone里装Q wen模型,亚马逊的机器人系统也在用中国AI,这些国际巨头的选择比任何评价都管用,说明中国AI已经成了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从软件到硬件都扎下根了。   GE医疗中国总裁宋为群都说了,中国不只是他们的大市场,更是创新布局的核心,这几年通过进博会已经落地了80多项合作,这次找阿里合作,根本就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说真的,要是没进博会上这声“惊雷”,不少人可能还不知道中国AI已经强到这个份上。   以前总听说“中国智造”,现在才算真正看到样子——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而是靠自己的生态和落地能力,让国际巨头主动靠拢;不是只在实验室里发光,而是能实实在在帮普通人早发现大病,帮海外患者解决就医难题。   GE和阿里的签约只是个开始,就像硅谷风投报告里说的,中国AI已经成了“平行竞争者”,在开源和商业化上都在定节奏。照这个势头走下去,以后中国AI惊艳世界的消息,只会越来越多。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