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中国到抄中国作业,时代彻底反转了,世界都开始向中国交学费。 1979年的深圳还满是尘土飞扬的工地,福田区的田埂边经常能看到一群特殊的“老师”——泰国正大集团的技术员穿着的确良衬衫,蹲在泥地里给中国农户演示科学养殖的门道。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敢来中国“吃螃蟹”的外资企业,正大带来的不只是钱,更有当时咱们闻所未闻的“公司+农户”模式,还有能让鸡长得更快的饲料配方,甚至连超市这种零售形态,都是他们带着咱们慢慢摸索出来的。 那时候咱们是真的虚心求教,正大的高管来做讲座,台下坐的都是各地来的企业负责人,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谁能想到四十多年后,轮到泰国首富家族对着中国技术竖大拇指了。 前段时间正大集团旗下的东南亚零售巨头CPAXTRA官宣和阿里巴巴菜鸟合作,要把中国的数字物流技术全套引进泰国,消息一出,泰国谢易初家族(正大集团创始人家族)的当家人亲自出面点赞,说这是“给东南亚零售行业换引擎”。 这话真不是客套,要知道CPAXTRA在泰国开了上千家超市,之前最头疼的就是物流——曼谷早高峰堵得水泄不通,生鲜货物送到门店经常不新鲜;偏远地区的订单要么送不到,要么运费比商品还贵。他们之前也学过欧美物流模式,花大价钱买了设备,可到了泰国根本水土不服,最后还是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正大要的可不是简单的“送货软件”,而是中国练了十几年的整套数字物流体系。就说菜鸟在曼谷建的智能仓库,里面跑的AGV机器人比人工分拣快三倍,还能24小时不休息,更关键的是背后的大数据调度系统。 咱们每年双十一几亿个包裹能顺畅流通,靠的就是这套东西——提前半个月就能算出哪个区域要囤多少货,怎么规划路线能避开拥堵,甚至能精准到某家门店的牛奶该补多少箱才不会过期。 现在这套技术搬到了泰国,CPAXTRA的生鲜损耗率直接降了15%,偏远地区的配送时效从三天缩短到隔天,光这两项一年就能省出好几亿泰铢。有泰国超市员工拍了仓库视频发网上,网友都惊呼“这不是中国双十一的仓库吗?” 这种“徒弟变师傅”的反转,可不是物流行业独有的新鲜事。当年咱们哭着喊着要引进日本的家电生产线,现在比亚迪的电动巴士都开到了北海道。2023年比亚迪给日本北海道交付电动巴士的时候,当地媒体挤得水泄不通,要知道日本可是汽车强国,能让他们认可的外国车企屈指可数。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为了适应日本市场,专门做了本土化设计——考虑到日本“少子高龄化”,巴士做成了无台阶设计,轮椅能直接推上去;扶手宽度都精确到毫米,方便老人抓握;甚至还加了灾害时能用的USB充电接口。 现在大阪、京都的公交公司都成了比亚迪的客户,连2035年大阪世博会的通勤车都订了他们的产品。当年咱们学日本车企的质量管控,现在日本车企反过来研究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这种角色互换,放在二十年前谁能信? 有人说这是中国运气好,其实根本不是,这些技术都是咱们在实战里摔出来的。就说数字支付,当年咱们没有完善的信用卡体系,移动支付硬是靠解决“买早点没零钱”“转账要跑银行”这些小问题,一步步迭代出来的。 那些说中国“抄袭”的人,根本没看到咱们背后的付出——双十一的物流系统,是阿里、京东的技术人员熬了无数个通宵优化的;新能源电池技术,是比亚迪花了二十多年砸了几百亿研发出来的。这些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经验,现在成了世界各国争抢的“香饽饽”。 咱们教别人的时候,从来不搞“技术垄断”。菜鸟在泰国建仓库的时候,顺带把当地的物流公司都拉进来一起干,教他们怎么用智能系统;比亚迪在日本建厂,特意组建了本土化团队,让日本员工参与研发。 这种开放的态度,比技术本身更让人佩服。当年正大来中国的时候,毫无保留地教咱们养殖技术,现在咱们把技术输出到国外,也延续了这种共赢的思路。泰国的农民跟着CPAXTRA学怎么通过电商卖水果,印尼的年轻人靠直播带货发家致富,这些都是技术输出带来的连锁反应。 回望这四十多年,真的像一场轮回。1979年正大的技术员在深圳田埂上讲课的时候,肯定想不到他们教出的“徒弟”,现在能把技术卖到全球;当年咱们抱着学习的心态引进外资,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的“老师”。 这种反转的背后,是中国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蜕变,是无数企业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更是咱们对“把事情做好”的执着。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中国“抄作业”,从物流、电商到新能源,中国的技术正在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这不是什么“霸权”,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你有好东西,别人自然会来学。


